茵陈蒿汤加味治疗婴儿黄疸69例效果分析.docVIP

茵陈蒿汤加味治疗婴儿黄疸69例效果分析.doc

此“医疗卫生”领域文档为创作者个人分享资料,不作为权威性指导和指引,仅供参考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茵陈蒿汤加味治疗婴儿黄疸69例效果分析

茵陈蒿汤加味治疗婴儿黄疸69例效果分析   [摘要] 目的 探讨茵陈蒿汤加味治疗婴儿黄疸的临床效果。 方法 选择在本院中医科门诊就医的婴儿黄疸患者,单用茵陈蒿汤加味煎汤内服,10~15 ml/次,3~4次/d,观察患儿二便的变化。 结果 患儿全部治愈,其中50例(72.50%)复查血清总胆红素、结合胆红素等项指标均降至正常值,或经皮测胆红素已正常;19例(27.50%)复诊或电话访问家长,婴儿皮肤黄疸消退,小便正常。 结论 茵陈蒿汤加味治疗婴儿黄疸,效果肯定,操作方便,不良反应少,临床可推广应用。   [关键词] 茵陈蒿汤加味;婴儿黄疸;效果分析   [中图分类号] R725.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4721(2014)03(a)-0104-02   出生后自脐带结扎至生后28 d前的婴儿称为新生儿[1]。近年来,随着新生儿黄疸研究的不断深入,其治疗取得了新的进展,特别是中药治疗新生儿黄疸具有独特疗效[2],因此,对于新生???黄疸的中药治疗国内报道很多,而对于出生29 d~1岁的婴儿黄疸中药治疗的国内报道却很少,本研究的69例患者均是日龄为29~60 d的婴儿黄疸患者,采用汉朝《伤寒论》的经典之方茵陈蒿汤加味治疗婴儿黄疸,观察患儿的二便变化,69例患者全部治愈,疗效肯定,故予以总结。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2年2月28日~2013年11月10日,在本院中医科门诊就医筛选的婴儿黄疸患者,共计69例,诊前儿保科已对患儿做了望诊、经皮测胆红素、检验血清总胆红素、结合胆红素等项,其报告指标均高于正常值。其中男32例,女37例,均为足月正常产婴儿,日龄为29~39 d的44例,40~60 d的25例;纯母乳喂养64例,混合喂养5例;出生时住院经蓝光治疗的6例。临床主要症状:均有皮肤黄染,少数患儿有巩膜黄染,颜面色泽黯然,大便黄稠或黄稀,尿黄,指纹多见于风关,少数见于风、气关,色紫。辨证分型:湿热黄疸57例(82.6%),湿热胆汁淤积黄疸12例(17.4%)。   1.2 治疗方法   所有患儿均用中药汤剂治疗。方药:茵陈蒿汤加味:茵陈5~7 g,生大黄0.5~1 g(后下),栀子1.5~2 g,茯苓3~4 g,太子参3~5 g,炙甘草1 g,每诊一般3剂,每日1剂,水煎温服,10~15 ml/次,3~4次/d,哺乳前服,并嘱家长注意观察婴儿二便及纳眠情况。   1.3 疗效判定   皮肤黄染退去,尿淡黄或清;血清总胆红素、结合胆红素等指标降至正常值;或经皮测胆红素指标已正常,均为临床治愈。   2 结果   2.1 患者治疗后的情况   69例中,服药3剂的46例,服药4~7剂的17例,服药9~12剂的6例。服药后,复查血清总胆红素、结合胆红素等项指标值正常,或经皮测胆红素指标值正常的共50例(72.50%),因故未复查的19例(27.5%),复诊观察皮肤黄染已退去,故为全部治愈,但服药之初,有5例大便日内达5~6次,调整喂药量即可,余无不良反应。   2.2 典型病例   病例1:患者,女,日龄29 d,桂林市人。初诊(2013年11月4日):皮肤黄染,巩膜轻度黄染,大便黄稠,尿黄,纳眠好,舌红、苔白,指纹风关色紫。检验:血清总胆红素210.2 μmol/L,结合胆红素9.2 μmol/L,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57 U/L。诊断:婴儿黄疸(湿热型黄疸)。治则:清热利湿退黄。方药:茵陈6 g,生大黄0.5 g(后下),栀子1.5 g,茯苓4 g,太子参4 g,炙甘草1 g,3剂,服法遵前述。二诊(11月8日):皮肤黄染减轻,巩膜无黄染,大便稀黄,尿淡黄,纳眠好,舌红、苔白,指纹正常。初诊方药又3剂,服法如上。连续四诊,用药服法如初,先后共服药12剂,复查血清总胆红素、结合胆红素等降至正常。   病例2:患者,男,日龄33 d,全州县人。初诊:皮肤黄染,巩膜无黄染,便黄尿黄,舌红、苔白,指纹风关色紫。检验:血清总胆红素112.1 μmol/L,结合胆红素10.3 μmol/L,碱性磷酸酶282 U/L,谷酰转肽酶113 U/L。诊断:婴儿黄疸(湿热淤积型黄疸)。治则:清热利湿退黄。方药:茵陈6 g,生大黄0.5 g(后下),栀子1.5 g,茯苓4 g,太子参4 g,炙甘草1 g, 3剂,服法遵前述。服药后10 d复诊,皮肤黄染消退,尿淡黄或清,纳眠好,愈而未再用药。   3 讨论   新生儿黄疸是由多因素共同形成的结果,分为生理性和病理性两大类[3],生理性黄疸多不用治疗,而病理性黄疸则可能由于血清非结合胆红素浓度增高,导致神经细胞中毒性病变,引起后果严重的胆红素脑病(核黄疸),故对新生儿黄疸进行早期干预极为必要,但当前由于新生儿家长对黄疸的

文档评论(0)

130****9768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