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第十三章_人格障碍_1课件
Personality Disorder 授课教师:王玉锋 讲师 临床心理学教研室 E-mail :yufeng26266@ 概述 定义 人格障碍是指人格特征明显偏离正常,使患者形成了一贯的反映个人生活风格和人际关系的异常行为模式。 这种模式显著偏离特定的文化背景和一般认知方式(尤其在待人接物方面)明显影响其社会功能与职业功能,造成对社会环境的适应不良,患者为此感到痛苦,并具有临床意义。 人格障碍 DSM-Ⅳ-TR将人格障碍定义为“关于内在经历和行为的某种持久模式,它明显违背了个人所处文化的预期,是弥散的、不容易改变的,开始于青春期或成年早期,在长时间内是稳定的,会引起忧虑或削弱。” DSM-Ⅳ-TR认为,“人格特质是感知、涉及和思考广泛的社会和个人背景下所展现的环境和自我的持久模式,只有当人格特质变得顽固、适应不良以及引起显著的机能性削弱或主观忧虑时,它们才构成了人格障碍。” 概述 患者虽然无智能障碍,但适应不良行为模式难以矫正,仅少数患者在成年后程度上可有改善。 通常始于童年期或青少年期,并长期发展至成年或终生。如果人格偏离正常系由躯体疾病(如脑病、脑外伤、慢性酒精中毒)所致,或继发于各种精神障碍应称为人格改变。 概述 Eysenck理论把人格特征以纵横两个坐标来表示.横坐标从左到右代表人格由内向过渡到外向的连续量变过程,与大脑皮层的警觉程度有关,其解剖生理基础为上行网状激活系统对大脑皮层的支持。 纵坐标从上到下,代表情绪由不稳定过渡到稳定的连续量变过程,与交感和副交感神经功能有关,其解剖生理基础为边缘系统对自主神经系统及情绪的控制。 人格障碍 共同的特质 根深蒂固,而且没有弹性 会到了已经造成适应障碍,尤其是人际关系的情景中更是如此 随着时间改变仍然保持稳定 明显的造成这个人能力和功能障碍 和这样的人接近时,会明显觉得 有压力 人格障碍历史 人格障碍引起现代医学的重视始自十九世纪,法国Pinel(1806)报告一例男性“因被一女触怒而将她投入井中”, Pinel难以将其归入当时的精神病学分类中,故命名为“不伴妄想的躁狂症” 。 很多精神病学家对人格障碍提出了自己的见解,其中 Kraepelin(1905)提出了“素质性精神病状态”和“病态人格”。 人格障碍历史 关于人格障碍,迄今尚无一致见解 人格障碍是轻症精神病的表现:他们的根据是有一部分这样的病人后来有的证明为精神分裂症、躁狂症、癫痫等。但这种观点受到大多数精神病学家的反对。 人格障碍是边缘状态:认为介于正常人和精神病之间。目前认为边缘状态除一部分为精神病的边缘外,大多为特殊形式的人格障碍。 人格障碍 尽管DSM在鉴别和分类上有了改进,但仍有人提出,不应该将具有此类特质的人诊断为“障碍”或有心理疾病。存在这些“障碍”的的个体,其特征和体验与正常人并无质的区别。因此把它们看作处在人格特征分布图的极端,而不是与常人完全不同更恰当一些。 人格障碍历史 目前认为,人格障碍有助于神经症的发生,神经症也有助于人格障碍的形成,二者共患的机会较高,但在本质上二者属于不同疾病范畴。 人格障碍是不是精神疾病:以前认为是精神病态,不是精神疾病,理由是疾病有其病因、发展过程和结局,是进行性的。而精神病态是静止的。目前倾向认为人格障碍是精神疾病,其所致的功能障碍与大多数重性精神障碍一样严重。 人格障碍流行病学 国外发达国家总的患病率介与2-10%之间,国内1982年为0.13%。,1993年为0.10%。总的以男性较多,但具体类型两性互有差异,偏执型、强迫型、冲动型、反社会型多见于男性,癔病型、循环型则以女性较多。 人格障碍病因 遗传因素 家系调查:发生率和血缘关系成正比。 双生子调查:单卵双生为双卵双生儿的数倍。 寄养调查:人格障碍养子的生身父母14%为人格障碍,而其养父母为5-7%。 脑发育因素 脑电图提示大脑发育不成熟,儿童行为障碍和成人人格异常的脑电图有40-50%显示与年龄不相符的不成熟型 环境因素 童年精神创伤和不合理教养 社会文化因素 人格障碍病因 人格的形成与发展理论 弗洛依德的人格发展理论:生物决定论、本能决定论、性本能及无意识决定论。 马斯洛人格发展理论:内在的潜能、完善自我内在心理动力。人有5个层次的基本需要:生理、安全、爱与归属、自尊与被尊重、自我实现 中国传统文化的人格发展理论:儒家孔孟之道 ,性善论。道家老子、庄子,超凡脱俗、尊重自然人性。 其他: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对人格的改造 人格障碍病因 精神生物学研究 神经生理:边缘系统在控制行为和情绪的神经机制上占有中心位置,颞叶的杏仁核、海马和钩回在动物的攻击行为上起重要作用。 神经生化:去甲肾上腺素(NE)、中枢胆碱能神经元与攻击行为有密切关系。 内分泌:雌激素可降低攻击行为,丙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