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信仰与友谊新民学会发起消亡
信仰与友谊新民学会发起消亡
编者按:新民学会的成立,被后人誉为“建党先声”。新民学会为湖南党的早期组织的创立在思想上、组织上作了重要准备,是湘籍无产阶级革命家群体萌芽的重要标志。在新民学会成立95周年之际,本刊特推出《信仰与友谊:新民学会的发起和消亡》,以飨读者。
新民学会的核心人物为毛泽东、蔡和森、萧子升等。他们之间的友谊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新民学会的发起和消亡。
同为俊杰,惺惺相惜
新民学会发起前,毛泽东、蔡和森、萧子升曾是湖南省立第一师范学校的同学。虽然3人分属不同年级或班级,但并不妨碍彼此成为朋友。
第一师范专门辟有优秀作文陈列室。学校10多个班的学生,每人每周必须写一篇作文,每班选出最好的交到教师委员会,再由教师委员会选出三四篇在陈列室张贴,让所有学生观摩。陈列室的优秀作文几乎被毛泽东、蔡和森、萧子升3人囊括。而且3人同为名师杨昌济的得意弟子,杨昌济素有“教育救国”的理想,并把“强辟桃源作太古,欲栽大木柱长天”作为自己的志向和对学生的期望,经常以“不死、求己、猛进、坚忍”八字勉励学生。受杨昌济的影响,毛泽东、蔡和森、萧子升在作文中表达的思想也比较接近,逐渐产生了惺惺相惜的感觉。
毛泽东、蔡和森、萧子升于1914年在第一师范期间和其他几个同学共同发起组织了“学生自治会”,旨在团结同学,开展各种社会活动。次年改为“学友会”,以“砥砺道德,增进知识,养成职业,锻炼身体,联络感情”为宗旨,主要从事组织学生开展各种知识技能研究和学术研讨会、购置新的书报杂志、参与校方的行政管理和制定教学方案等工作。3人都曾先后在此组织中担任重要职务。
第一师范校纪校规比较严明,3人在第一师范时却经常“犯禁”。对于毛泽东而言,喜欢的课程就去上,不喜欢的课程纯粹应付。他在学校图书馆看书看报的时间有时会超过上课的时间。萧子升对校纪校规的看法与毛泽东一样,“只要成绩好,受那么多约束干什么?”蔡和森则主要是看他自己要看的书,“旷课”习以为常。只是这3个学生,萧子升的功课门门优秀,无可挑剔,蔡和森???旷课”的功课照样好,毛泽东不喜欢的功课成绩平平甚至有的不及格,但是作文和社会学科常常100分,有时还要加上5分。学校对这3个优秀的学生的“违禁”似乎也是“睁一只眼闭一只眼”。
志趣相投,结为挚友
毛泽东、蔡和森、萧子升3人经常在第一师范后的妙高峰俯瞰学校高耸的建筑,眺望岳麓山连绵的山峰,毛泽东总是站在中间,蔡和森站在左边,萧子升站在右边。毛泽东比蔡和森大一岁多,比萧子升大八个月,个子也最高大,自然而然居中。蔡和森个子也高,但显得瘦,没有毛泽东的身坯。萧子升一表人才,但是身材没有显著的特点。毛泽东站在妙高峰上时,爱双手反叉腰。蔡和森站立时爱把左腿向前伸出半步,时刻像是要往哪里冲一样,身子自然略略往毛泽东靠。萧子升爱把双手背在身后,像饱读诗书的先生。3人共同约定三不谈:即不谈金钱,不谈男女之间的问题,不谈家庭琐事。
1915年9月,毛泽东以“二十八画生”为名,在长沙城内各中等学校传达室门口均张贴了一张《征友启事》,大意是:今日祖国正处于危机存亡之秋,特邀请有志于爱国工作的青年组织团体,砥砺品行,储蓄才能,共同寻找救国之道。启事原文引用《诗经·小雅·伐木》中的一句话:“愿嘤鸣以求友”,并指出,结交的朋友是对学问、时政感兴趣,能吃苦耐劳,意志坚定,随时准备为国捐躯的青年。
由此还引出一段风波,湖南女子师范的马校长以为“二十八画生”是在找女朋友,谈情说爱,这位平日禁止女校学生与男校学生来往的校长,恼怒地来到第一师范调查此事,当他核实到毛泽东为第一师范一位德才兼备、品学兼优、又有鸿鹄之志的学生后,才颇为释怀地说到:“这是一位救国人才,有志气、有理想、可敬可畏!”毛泽东在给老师、同乡好友黎锦熙的信中,提到征友情形:“应征者亦五六人。”蔡和森和萧子升就是其中的积极响应者。
毛泽东与萧子升的友谊,正如毛泽东给萧子升的信中所言:“相违咫尺数日,情若千里三秋。” 萧子升还打算将祖辈遗产经史子集77种,无偿赠与毛泽东。这77种书“购之非二百金莫办”,故毛泽东婉言拒收,说:“赠而不读,读而无得,有负盛心。”1917年暑假,他俩结伴游学,身上不带分文,靠给店铺写对联赚取食宿费,畅游长沙、宁乡、安化、益阳、沅江,了解农村和各阶层人民的生活以及社会的风俗人情,学到了许多书本上学不到的东西,身体和意志也得到了锻炼,由于穿着粗陋,又没有带钱,故“形同乞丐”。20世纪50年代,萧子升为此曾写过一篇题为《毛泽东和我曾经是乞丐》的回忆文章。
毛泽东与蔡和森也一起游过学。1918年春,两人每人只带一把伞,伞上扎着一块毛巾,脚上穿一双草鞋,从河西周家台子蔡和森家出发,先后到湘阴、岳阳、平江等几个县进行社会调查。
蔡和森一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