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大量收购独家精品文档,联系QQ:2885784924

张謇与杨令茀交往.docVIP

  1. 1、本文档共12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张謇与杨令茀交往

张謇与杨令茀交往   张謇(1853-1926),字季直,江苏海门人。晚清甲午(1894)状元,授翰林院修撰;清末朝廷授其农工商大臣兼东南宣慰使,因其赞成共和而峻辞;民初曾任孙中山南京临时政府实业总长;袁世凯任大总统时,先辞组阁之邀,继就农商总长、水利局总裁、全国教育会长等职。张謇是中国近代史上著名的实业家、教育家,社会改革家、政治活动家,亦是诗文、书法名家。而今学界认定其对中国近代社会的催生与构建产生巨大影响,从而成为近代史研究的热点人物之一。   杨令茀(1887-1978),字清如,出身无锡望族杨氏,民初名媛,师从吴观岱、樊增祥、陈师曾、齐白石、丁传靖、林纾等近代名家,以画、诗名世,早年即在京、沪举办过画展;被聘故宫陈列所画师;1926年后,次第赴美、日、德、加等举办画展;曾应张学良之邀在沈阳博物馆工作,兼任东北特区美术学校校长。九一八事变后,国事日蹙,出走海外,辗转德、加、美等国,后定居美国,以开设画院、介绍研究中国艺术、收藏祖国文物以终其身,有画集、诗集、文集传世,是侨界文化名人;抱定独身,最后客死美国,身后托亲属将所藏文物、书画捐赠祖国、故乡。她是现当代艺术史、中外文化交流史、无锡地方史所瞩目的人物。   张杨两人之生卒相距数十年之久,无论从生活年代、社会身份、爱好旨趣,都有极大的距离与差异。然而,张謇的晚年与杨令茀的早年,曾有一段交集,有着不容忽视的诗画学术交谊。弄清他们的交往渊源、交往过程、交游内容,不惟可以丰富文坛掌故的听闻,对于地方文史研究,诗画品题研究,尤其针对他们的个人研究,都是有所裨益的。   相识   张謇与杨令茀的交往始末,可由杨令茀哀悼张謇的挽联而知大概,其联云:   受知于五载以前,烽火满京畿,间关万里,侍教几时,绝笔示先机,病榻授书增激励;   勉学以六经为本,慎旃游海外,致力千秋,训言在耳,樗材蒙特遇,重瞻遗墨倍伤心。   张謇逝于1926年,因可知二人之交往即在张謇生命的最后五年,其始交年可定1922年,今有以下诸证。   首先是张謇的日记留有影迹,《张謇日记》1922年农历八月十一日有载:“见(朱)简文寄来杨清如女士书自诗之扇。女士亦以不嫁为自立者也。”杨令茀托人奉诗呈扇,即是欲以见面之引,这就透露出将要首次见面的消息。而1923年12月31日《申报》头版《杨令茀女士将开国画展览会》中说道:“去年冬,南通张啬老欲聘之为秘书,女士辞不就,居京师专心临摹文华殿及大内收藏。”“去年冬”即是1922年冬,八月有呈扇之引,冬天有见面之实,正相切合。   探考张杨第一次见面的时间还有一条线索,张謇诗集中一首关涉杨令茀的诗是可以判断为第一次见面的,此诗是《杨生令茀见过》:   闻子侍清宫,如何访墅翁。   牵连金祚竭,示戚阮途穷。   文雅髦犹髧,齐华体与充。   宁夸三绝异,企得众人同。   首联谓“听你说是当过清宫画师的,如何过访我这个自弃于纷繁尘世的乡野老翁呢?”这确实是第一次见面的语气。颔联的内蕴颇难确指,姑置不论。颈联大意是“来访者形象文雅,青春靓丽;所呈画作整齐光华,饱满充实”,亦表明是首次见面的第一印象与判断。尾联是转述杨令茀来意,——小女子奉上画作,并非自夸有顾恺之的“三绝(才绝、画绝、痴绝),只想通过状元公的题款绍介,让世人知晓”,全诗无不表明是第一次见面的情境。   此诗是何时写的呢?1926年夏,杨令茀赴通再次邀请张謇为其画作题咏,张謇还为其安排南通的画展,因有《通州画展步张啬老四年前原韵》一诗,并将张诗附后:   四载感伯乐,曾蒙促远骢。   山高时仰止,薄海荣宗风。   齐物齐哀乐,忘机陨亦充。   何当比日月,何若与人同。   杨诗中“四载”,是整四年之谓;挽联“五年”是首尾连称,并无矛盾。总之可确定,1922年秋冬是两人首次结交。结识地点则应当是上海。   挽联上联中“烽火满京畿”之“京畿”并非两人开始结识的地方,张謇自1915年自北洋政府辞职离京返通,便专事实业教育,其后再未赴京。而此时,杨令茀正在故宫任画师之职。可见,挽联此句意思是,因烽火而使南通、北京“间关(作崎岖、辗转义)万里”,难以当面聆听教诲,以抒发遗憾之意。今从张謇日记等资料中没发现张杨在杨令茀家乡无锡或张謇居处南通见面的记述;而张謇在上海有自己大生企业的事务所,平时每为政要社团友好所邀而赴沪议事;《申报》除报道国家大事外,主要是上海新闻,可见他们首次见面地当是上海。   渊源   张杨之间,可谓男女有别,老少有差,旨趣有异,住地有隔,而得以交往,须得有渊源媒介。今之文字资料,虽未见详切,但蛛丝马迹,尚可窥知二人相识的几种途径:   其一,杨令茀通过其长兄杨寿枏介绍而认识。   杨令茀《啬老寿辰再步前韵》第三联“曾从宦绩知吾祖,历举鹾纲试阿兄”,正可坐

文档评论(0)

erterye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