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报纸“通俗化”典范抗战时期《老百姓》报
报纸“通俗化”典范抗战时期《老百姓》报
摘要:“七七事变”后,为了发动西部落后省区广大农民参加抗战,西安的一份民间报纸——《老百姓》报(1937-1940)提出“以老百姓的语言,讲老百姓要说的话”这一办报理念。它大胆尝试从内容、形式到联系群众的各种“通俗化”手段,收到了前所未有的效果。不仅后来延安《边区群众报》受之影响、它也带动了一批报纸走向“通俗化”,在抗战时期的民众动员方面取得极佳的传播效果。《老百姓》报是现代中国报纸“通俗化”的一个典范。
关键词:《老百姓》;民众动员;报纸;“通俗化”
中图分类号:G210 文献标识码:A
作者简介:曹晶晶,中国传媒大学博士后,北京100012
在中国报业史上,《老百姓》报具有十分重要的历史价值,“在面向识字不多的底层读者的通俗报纸中,至今还鲜有一份报纸曾攀上这样的高度”。在抗战期间全国上千种报纸中,该报是唯一发行万份以上、遍布13个省、并有海外用户的大众化通俗报纸。1940年国民党中央政治学校新闻系的《新闻学季刊》,曾特别提到这份报纸:“内容文字皆十分通俗,直接深入民间,影响不小!”
一、创办宗旨
1937年“七七事变”爆发,“抗战”、“救亡”成为全国主旋律。随着南京、武汉的相继失守,与日军占领区仅一河之隔的陕西西安,遂成了“后方的前线”一一如何动员西部广大农民起来抗战?国共两党均十分关注。①然而长期闭塞的自然环境、落后的经济,使西部农民普遍挣扎在贫困线之下,其头脑中的国家民族观念十分匮乏。国民政府尽管办了大批报刊,但真正能深入下层、农村的却寥寥无几——“自从一抗战,四处是喊声,教育老百姓,硬是第一宗!但是睁眼看,很少有人行,多少书和报,都是硬生生,真正老百姓,完全看不明。”——面对此种情形,陕西西安以李敷仁为首的西安几位中学教员,遂决定办一张“专给老百姓看”的报纸:“用老百姓的话,说老百姓自己的事”;“把抗战的大事、政府的法令,具体简单地告诉老百姓;把老百姓的疾苦,也秉笔直书地写出来,使政府能经常地‘洞悉民隐’。”1937年11月12日,《老百姓》报诞生了,没想到刚出笼就受到欢迎,有人说:“哈哈,还有人为老百姓办报哩?”
翻开第一期《老百姓》,报头旁印着两行标语:“和鬼子作战,一定要十分的注重组织民众,训练民众;运用民众配合正规军作战,是我们抗战救国的根本方式”;“识字的人,请念本刊文字给不识字的人听,并请讨论本刊所提的各种问题”。——这两行标语,是“李敷仁们”办报的初衷:用报纸来启发、教育民众;用受到教育的民众来组织、动员更多老百姓来参加抗战。
初期《老百姓》有三条“宗旨”:第一,拥护领袖,服从政府,抗战到底;第二,先替老百姓说话,也叫老百姓自己说话;第三,宣传改良农村生活,组织民众、动员民众,军民合作,肃清汉奸。“拥护政府”,是表示报纸服从于坚持抗战的国民政府;“替老百姓说话”是指报纸内容致力于反映民众疾苦;而组织民众、动员民众则需要从农民生活出发,为其解决思想问题、指明方向。于是初期报纸内容定为:“时事分析”、“政治常识”、“老百姓生活素描”、“杂货摊”、“各县通讯”等。而为了报纸能让普通百姓看懂、爱看,李敷仁提出这样的编辑方针:“标题”要扼要、通俗,有吸引力;“文字”要简明、具体,活泼有实际,轻松有主张,要在千字以内;用语要通俗、“显火”,多来一点有韵的东西——后来的事实,证明了这个“通俗化方针”十分正确,它让《老百姓》在短期内赢得了读者的喜爱。
在没有代销处、发行网的情况下,该报创刊不到三个月,在陕、豫、晋的销量就已达1500份,1938年4月增加至6000份,到一周年时,已发行至10000份了!(这个数字在抗战时期很少见)。当时的《文化日报》载了一篇《蓬勃气象的蒲城》:“西安出的《老百姓》在乡下销路很好,一般农民即使不识字的,都很留心它;常常在报纸刚一寄到的时候,就被抢着拿走了。”对此,李敷仁认为,“除了文字的通俗,最重要的恐怕是内容合于农民的需要罢!”
二、民众疾苦、抗战与民主——《老百姓》的内容
(一)地方通讯——为老百姓发言
《老百姓》报一诞生,就以“说老实话”,替老百姓发言而自命。这突出体现在该报“地方通讯”中。例如1938年10月10日《咸阳通信》刊载了一条《全凭挖战壕派壮丁吃黑食》,披露咸阳某乡的联保主任,趁着县政府以工代赈之机克扣公粮,此事引起民众强烈反响。当时,陕西各乡镇,官吏腐败、欺诈乡民的事处处皆有,《老百姓》就毫不留情予以披露;笔锋犀利、一针见血:形容贪官污吏时用“瞎瞎联保主任”、“贼保长”;骂旧社会腐朽黑暗时标题是“天下老鸦一班黑”;说地痞流氓是“深鼻子大眼窝”、“大嘴老鸦”等。值得注意的,该报还能够把“肃清吏治、乡村民主”,与“抗战建国”的目标结合起来:“常听乡间弊端
原创力文档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