悲傷的表現方式(William Worden) - 新北市學生輔導諮商中心.pptVIP

悲傷的表現方式(William Worden) - 新北市學生輔導諮商中心.ppt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悲傷的表現方式(William Worden) - 新北市學生輔導諮商中心

悲傷輔導實務分享與討論 [新北市諮輔中心主題式研討會] 王加恩 台北馬偕醫院精神科 臨床心理師 輔仁大學臨床心理所 臨床講師/督導 台灣大學心理學博士班進修中 Email: mmhpsy313@ 心理諮詢門診: 每週三下午 2012.May Case: 小一的小文 小文為早產的孩子,三個月前(小文大班時)雙胞胎弟弟小武,在家突然肚子痛,送醫不治而死亡。。原本較小武退縮的小文有了180度的大轉變,也出現一些情緒的狀況。因此媽媽帶小文到兒童心智科就診。遊戲治療至今已經半年多。 家庭資料: 同住者: 奶奶、父、母、小文、小武 母親早年也陸續經歷自身父親與哥哥突然意外與生病而過世的狀況 父親目前採取較不去談論此事的態度 家庭關係可,小文與小武是好玩伴,小武經常會幫忙退縮的小文表達一些事情。奶奶先前較偏愛活潑的小武。 請大家試著想像與討論 猜猜看小文可能會有什麼樣的轉變? 要怎麼告訴小文”小武已經過世的消息” 要讓小文參加告別式嗎? 要讓小文看見父母親的悲傷與痛苦嗎? 當小文問你:「小武會回來嗎?」「小武為甚麼會死?」 要跟小文以宗教的觀點談論死亡嗎?例:神把小武帶走了,小天使接走小武了? 悲傷輔導 VS.悲傷治療 悲傷輔導是協助人們在合理時間內,引發正常的悲傷,並健康地完成悲傷任務,以增進重新開始正常生活的能力。其終極目標是協助生者處理與逝者之間因為失落而引發的各種情緒困擾並完成未竟事務 。。 悲傷治療則為處理異常困難或異常的悲傷反應,需要更多專業的技巧。 正常與異常的悲傷 一般而言,「正常」或「異常」的辨別,應以該悲傷行為是否在常態的悲傷期間所表現而定。若常態悲傷期表現出過激的症狀,輔導者視實際情況給予適當的悲傷治療是必要的,尤其是生理上的疾病必須先確定並轉介到醫院接受治療。否則僅給予悲傷者支持並再保證這些行為其實是正常的,即能幫助他度過正常的悲傷期。如果悲傷者過了正常的悲傷期,還有下列的不良防衛或適應型態,例如:退縮、拒絕正視逝者遺像,表示悲傷者還停留在不真實感,而採取不健康的心理防衛機轉來減輕其焦慮。或長期保留與逝者有關的物品等等行為來消除分離焦慮,就是顯示出不健康的適應模式。如果濫用酒精或藥物來面對失落,而導致激化悲傷經驗,阻礙哀悼的調適過程,輔導者需採積極治療態度,必要時需要轉介。 困難的悲傷 慢性化的悲傷反應 延宕的悲傷反應 誇大的悲傷反應 偽裝的悲傷反應 悲傷階段 四階段論 麻木(numbness) 苦思(pining) 憂鬱(depression) 復元(recovery) ( Colin Parkes, 英國精神科醫生) 五階段論 否認 憤怒 討價還價 沮喪 接受 悲傷的表現方式(William Worden) 一、生理的悲傷表現 胃空空的感覺 胸口鬱悶 喉嚨變緊乾燥 對噪音的過度反應 呼吸困難並易喘 肌肉無力 缺乏氣力 悲傷的表現方式(William Worden) 二、認知的悲傷表現 否認:尤其是死亡突然發生。 紛亂困惑:會有思緒剪不斷,理還亂,精神不集中及健忘的現象。 全神貫注於思念死者和瀕死的過程:類似強迫性的思念,思念的內容通常是有關於如何再尋回失去的親人。有時候有關逝者遭受折磨或瀕死的念頭,甚或影像會突如其來的佔據哀悼者的心思,揮之不去。 用各種方式與死者連結,使哀慟者覺得人還是活著。 悲傷的表現方式(William Worden) 三、情緒的悲傷表現 憂鬱、悲傷和憂愁 痛苦、困難和負擔的減輕 罪惡感與憤怒 否認 精神的問題 悲傷的表現方式(William Worden) 四、行為的悲傷表現 睡眠失常, 如失眠和驚醒 食慾反常 恍惚、心不在焉 社會退縮 在夢中或夢魘中夢見死者 常嘆氣 持續的過度活動,如想要走出家門或無法專心閱讀 哭泣 避開死者的遺物 接近死者常去的地方或保留死者的遺物的完整 孩子是如何顯示悲傷呢? 3~5歲 迷惑 退化 矛盾 在遊戲中流露出哀傷 模仿大人的做法 分離焦慮提高 對他人出現莫名的依附(如叫老師為媽媽) 自責 孩子是如何顯示悲傷呢? 6~9歲 否認 理想化死者(過度理想化時要將孩子拉回現實) 內疚 恐懼與脆弱 成為替代父母(已故親人)的角色 尋找逝去的人 10~12歲(與6~9有相似處) 生氣 害怕 過度蒐集遺物 孩子是如何看待死亡呢? 6歲以下: 死亡概念模糊 覺得死亡是暫時狀態(睡著了) 6~9歲: 了解死亡是永遠的 專注於死亡帶來的改變,並擔心同學會如何看自己或對待自己 擔心死亡會發生在其他人身上 複雜但無法描述的情緒產生(沮喪、傷心、生氣、內疚、渴望、害怕、迷惑、擔心) 10~12歲: 已接近成人的想法;且會較明顯出現否認的反應,卻又變得易怒或過度安靜,且可能對自身的死亡產生焦慮感。 哀悼的任務 任務一: 接受失落

文档评论(0)

jgx3536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版权声明书
用户编号:6111134150000003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