离异家庭青少年媒体形象偏见与纠正.docVIP

离异家庭青少年媒体形象偏见与纠正.doc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离异家庭青少年媒体形象偏见与纠正

离异家庭青少年媒体形象偏见与纠正   内容提要 本文采用内容分析法,对2002-2012年10年间的有关离异家庭青少年的新闻报道进行梳理分析,系统解读媒体中的离异家庭青少年形象。结果表明,大众媒介中的离异家庭青少年主要是一种负面形象,媒体对这一群体存在刻板印象与认知偏见。偏见的媒体形象容易误导受众对离异家庭青少年全面、客观、理性的认识与反馈,对其健康成长造成危害,为此我们提出若干纠正媒体偏见的建议。   关键词 离异家庭青少年 媒体形象 偏见 纠正   〔中图分类号〕C91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47-662X(2013)04-0117-07   一、问题与背景   《父母离婚孩子易患湿疹》《父母离异,孩子得了多动症,谁之过!》《父母离异致孩子心理失衡 单亲家庭子女差生多》《调查显示:离异家庭孩子数学成绩和社交能力差》《离婚家庭易致孩子性格缺陷交往能力减弱》……这是一些我们从报纸、网络、广播、电视新闻等媒体报道中读到的信息。其主体声音是父母离婚会给孩子带来一系列的不良后果,影响孩子身体健康,导致孩子出现心理问题,损害孩子学习能力等,总之,父母离异对孩子的负面影响极其严重。媒体的大声疾呼可能引起社会对离异家庭青少年的高度关注,敦促政府、社会各界对青少年施予援手,更要警醒为人父母者保护婚姻,关爱孩子。应该说媒体的初衷是善良的,动机是积极的,但是结果一定好吗?   多病、厌学、低能、缺陷、偏差、问题等字眼撞击着我们的神经,这就是离异家庭青少年的媒体形象吗?这样的媒体形象是如何形成的?当社会以这样的刻板印象看待与解读离异家庭青少年时,对孩子们的健康成长到底是积极的还是消极的,需要我们进行全面、理性、深刻的思考与探讨。   二、文献回顾   围绕着离异家庭青少年问题国内研究基本形成了两大关注点:一是父母离异对青少年的心理健康与成长发展的影响,二是父母离异与青少年犯罪之间的关系。研究者们在呈现、梳理、解释、分析上述两个关注点的过程中,基本形成了三派观点:“家庭残缺论”、“家庭冲突论”和“有限影响说”。   “家庭残缺论”认为,“青少年健康成长需要一个保障机制,即家庭结构的完整。父母在家庭中扮演角色各不相同,对青少年有重要的意义。拥有双亲抚爱、健全家庭的青少年更有利于其身心的健康成长。反之,父母离异导致的家庭破碎,对青少年而言是一种家庭结构的残缺,将对他们的心理发展产生不利影响”。叶文振、徐安琪:《父母离婚与子女福利——西方学者的研究成果及学术启示》,《国外社会科学》2002年第2期。循着这一研究路径,众多研究着力凸显父母离异对青少年心理健康和成长发展的消极影响,验证父母离异与青少年犯罪之间的相关性等。④韩晓燕、魏雁滨:《离婚家庭青少年研究——一个独特个案的反思》,《青年研究》2004年第7期。研究者大多使用定量研究法,采用引进或自编量表对离异家庭青少年进行问卷调查,并将其与完整家庭的青少年进行比较,父母离异——家庭残缺——孩子出现问题是最为常见的线性解释。“家庭残缺论”的内在理论基础是结构功能主义,结构决定功能,结构残损必然导致功能损伤是其基本倾向。近年来,这一倾向受到了一些挑战,有研究发现,结构损伤并不必然导致功能缺失,父母离异反而激发了孩子的成长潜力,这样的案例也不少见。   “家庭冲突论”认为,与家庭结构破碎相比,离异家庭青少年产生问题更多归因于离婚前的父母冲突。父母之间的敌意和对抗导致家庭关系恶化,使孩子经历紧张、痛苦和不安全感。青少年长期生活在父母的争吵与打骂中,即便在离婚后,父母间还互相指责、埋怨甚至推卸责任,最严重的是把子女当作要挟对方、控制对方的筹码,将婚姻冲突的恶果转嫁于孩子,导致孩子长时间生活在父母冲突的阴影中,严重影响到他们的身心健康和正常生活。蔡志海的调查研究显示:“37%的孩子在父母离婚五年后仍非常的郁闷和沮丧,在他们中间发现了许多越轨行为,如吸毒、偷窃、滥交和酗酒等。家庭结构对于青少年犯罪的影响甚至比贫困等因素的影响更大。”蔡志海:《父亲缺位与青少年犯罪的因果关系》,《中国青年研究》2002年第2期。这一观点强调父母冲突及其“剪不断,理还乱”的纠缠给孩子的心理造成严重干扰,父母之间的“拉锯战”、“持久战”使孩子左右为难,不得安宁,倍感烦恼,这是最大的负面影响。   “有限影响说”是相对较新的观点。徐安琪等研究者不完全同意“家庭残缺论”、“家庭冲突论”的观点,认为父母离婚对青少年的负面影响并不像想象的那般严重。透过千余名中小学老师的视角评估父母离婚影响孩子的最主要因素,结果发现并非离异事件本身对孩子的影响最为显著,而是父母离婚后对孩子是否尽职最具解释力。④该研究力图消除以往把夫妻伦常与国家社稷相关联的思维定势以及将单亲家庭子女等同于问题儿童的刻板印象,认为“以往的研究着力于

文档评论(0)

fangsheke66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