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语教材值得商榷欠典范性现象例举与建议.docVIP

小语教材值得商榷欠典范性现象例举与建议.doc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小语教材值得商榷欠典范性现象例举与建议

小语教材值得商榷欠典范性现象例举与建议   语文教材的每一篇文章,都应该具有高度典范性。因为它对学生的影响是最直接的也是最深远的。现行小学语文教材中,绝大部分选文都是非常优秀与经典的。与之相对的是,少部分选文也存在着欠典范性的现象。伴随着新一轮课程改革的推进,当下的苏教版小语教材在试行的过程中,不断听取各种声音,积极地改进与完善,但作为实验教材,从一线实施角度来看,仍然存在一些值得推敲的地方。本文以苏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为蓝本,例举部分选文中的欠典范性现象,并找寻原因及解决策略。   一、 值得商榷的欠典范性现象例举   1.语言文字存在的问题   (1)标点错漏。《第一朵杏花》(四年级下册10页):“竺爷爷弯下腰来,习惯地问,‘你知道杏花是哪天开放的吗?’”这一句中的第二个逗号,显然应该是冒号。《再见了,北京》(二年级上册25页):“场上仿佛又响起了《我和你》的歌声:来吧,朋友,伸出你的手,我和你,心连心,永远一家人……带着无尽的留恋与不舍,高达8米的圣火渐渐熄灭”。这里引用的歌词没加引号,读者就无从知道是中间省略还是末尾省略,易让人误认为省略号之后一句也可能是歌词内容。   (2)用词欠当。《小动物过冬》(二年级上册118页):“秋风刮起来了,天气渐渐凉了。一天,青蛙、小燕子、小蜜蜂聚到一起商量过冬的事。”“商量”一词在《现代汉语词典》里解释是“交换意见”。但是下文中的动物并没有交换意见,而是通过一问一答的形式来自我介绍的,显然,没有任何商量的意思,这里如果用“交流”,应该比“商量”更准确些。   2.内容不妥的问题   (1)形象拔高。《哪吒闹海》(三年级上册53页)。本篇课文是根据《封神演义》的有关内容改写的。笔者认为,改写的文章也应该尊重原著基本情节。原著中哪吒闹海从头到尾都跟“百姓”无关,更不是要表现哪吒的正义。完全是写哪吒的不谙世事和少年任性。本篇课文里硬要加上一个离谱的开头和结尾,把哪吒塑造成一个为民惩恶的革命英雄。   (2)事理失真。《生命的壮歌》(四年级下册91页)里的两个???事,笔者不知道有没有确凿的科学依据,但仅从表达的角度来看,这两个故事均存在很大的不真实性。“蚁国英雄”中写到:“这些区区弱者并没有束手待毙,竟开始迅速地扭成一团,突然向着河岸的方向突围。蚁团在火舌舐动的草丛间越来越迅速地滚动着……”如果不是在一个有坡度的地方,一个圆球是不会滚动的。在一个水平的地面上,蚁团要想产生滚动,可以通过在团的一侧增加重量的方法来实现,但这种速度是相当的缓慢的,怎么还可能“冲进了河流里”?如果故事是真的,这里可能少了一个关于坡度的交代。   (3)现象误导。《云房子》(二年级上册133页):“刚刚下了一场雨,太阳公公还来不及把云全收回去,有一些就留在天上了。一群小鸟飞过来,它们说:‘哇,这么多白云!我们来造云房子。’不一会儿,云房子造好了……”虽说是童话,但与自然现象形成的基本规律不应相悖。“云房子”的形成跟小鸟没有任何关系,它的建造者可以是天公,可以是太阳公公,可以是风婆婆等,这才是事实。把它说成是小鸟所为,既不符合事实,也会产生很多的疑问。如果学生真的产生了疑问,教师还要继续用虚假的解释进行维护。这种误导,不仅有害于当下,更为严重的是它与学生以后掌握的相关知识无法对接。   3.行文的问题   (1)交代欠缺。《梅兰芳学艺》(二年级上册98页):梅兰芳拜师时,“师傅说他的眼睛没有神儿,不是唱戏的料子”。于是梅兰芳回去以后就“常常紧盯空中飞翔的鸽子,或者注视水底游动的鱼儿。日子一长,他的双眼渐渐灵活起来”。从科学的角度来看,这种做法无疑是对的。但是,这种方法,是权威人士的指点还是他自己的尝试?如果是前者,那当然就对了;如果是后者,即使治好了眼睛,那也只是一种巧合,如果不是巧合,就可能变成一个很坏的后果,岂不糟糕!显然,在此之前,缺少了一个必要的交代。   (2)铺垫缺少。《虎门销烟》(四年级上册38页),是一篇叙事类文章,对于虎门销烟这件事儿缺乏最起码的起因交代,因此也就失去了叙事类文本范例的作用。   这篇课文,由于缺少背景原因的交代,后面成千上万的老百姓的“激动”“欢呼”就显得突如其来,也很难激起学生情感的共鸣,怎么可能感受到虎门销烟是一伟大壮举?   《三顾茅庐》(四年级下册45页),三顾茅庐这一故事的核心价值不仅仅在第三次,而是在一共三次。从文章学的角度来说,前两次是铺垫,最后一次才是结果,没有前两次的铺垫,第三次无论怎样去描写都无法达到精诚所至金石为开的效果。从客观的角度来说,如果没有前两次的诚心诚意,就不可能有第三次约见的成功。课文在改写时,把前两次仅一句话带过,实在是把这个故事中最有价值的部分丢失了。   (3)照应缺错。所谓照应缺错是指照应的缺少和错位

文档评论(0)

bokegood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