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所知道周有光先生.doc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我所知道周有光先生

我所知道周有光先生   当2011年元旦的钟声敲响,“汉语拼音之父”周有光先生一百零六岁了。孔孟以及皇帝老儿们也只活了七十三、八十四,而周有光即荣登茶寿,这是上苍对他的眷顾。他是仁者,更是智者。   我与周先生相识近二十年了,那时他尚“年轻”,(他认为他的生命从八十一岁开始,他曾高兴地对笔者说:他九十二岁生日,一个小朋友送他的贺年片上写着“祝贺12岁的老爷爷新春快乐!”)叩门拜访,为示对远客的尊重,他往往不劳小阿姨开门,自行策杖揖门迎客。他耳虽不聪,但“武装”起来戴上耳机,与客人交谈,答对如流。他的睿智、博识和反应的敏捷,令我等小字辈不敢放言奢谈,害怕一不小心被他捉住皮袄里的“小”字。《多情人不老》出版前后,我成了他们家的常客,徒手蹭饭也不脸红。再以后,我与周、张两大家族的成员过从较多,所得的“内部资料”也多,所知道他们的家长里短也不少,现写出来与读者朋友分享。   那时登周府造访,与我聊得最欢的是允和先生,她谈锋奇健,又因我们同姓同籍(皖),她把我视为“张家的孩子”,戏说“犯了错误也不打屁股”(详见笔者相关文章)。再加允和先生一辈子在有光先生面前恃宠而骄,家里来了客人,允和喜欢把客人邀过来跟自己聊天(或许是好让周先生静心读书、看报、写作)。有光先生素有绅士风度,也甘心谦让;偶有兴致,他会拿一只小凳坐在一旁陪听,那情景,可拼成一幅“妇唱夫随图”。有光先生插话,往往“蓦话三千”,会把话题推到极致。在两位长者膝下,我也会卖乖。新千年我摊开册页,请二老留墨。有光先生大笔一挥“人得多情人不老”,允和先生联下句“多情到老情更好”。他还送我一张1998年拍的新版“伉俪照”,那是“执子之手,与其偕老”的注脚,羡煞人也。   张允和八十岁时写了篇《温柔的防浪石堤》,追忆她十九岁时在上海滩与周有光第一次约会的情景。且看那份含蓄,那缕柔情,那份浪漫:吴淞江边的石堤上,他取出一方手帕,让他们好席地而坐,又从怀中取出一本蓝皮的英文小说《罗密欧与朱丽叶》。他事先把一枚别致的书签夹在书中。她翻开书签的那页,是书中主人公两位恋人相见的一幕,“我愿在一吻中洗尽罪恶”一句赫然在目。她脸红,窃思这是个不怀好意的家伙。他握住她的手,她的手心出汗;他又掏出一方帕巾塞进她的掌心。张允和又写道:“她虽然没有允许为他洗尽了罪恶,可是当她的一只手被他抓住的时候,她就把心交给了他。”他们于1933年4月30日步上了红地毯。沈从文在他们结婚照背后写了一句“张家二姐做新娘”以资纪念。   周有光、张允和他们双手这么一握,就是七十八年。经过多少风风雨雨,惊涛骇浪。温柔的防浪石堤坚如磐石,他们共同携手迈进21世纪。   2002年张允和走了。周有光很伤感,他对我说:“我们结婚七十年,婚前交友八年,一共七十八年,我从来没有想到会有一天两人中少了一人!她忽然地离我而去,使我不知所措。”(2003年7月10日致笔者信)自然的规律是无法抗拒的,周有光是智者,信中又说:“后来我忽然想起,青年时候看到一位哲学家说:个体的死亡是物种进化的必要条件。我恍然大悟了。我已经九十八岁,活到一百岁也只有两年了,跟她同归灵山,为时不远,这是自然规律。这一想,我泰然了。”   “拐杖”张允和走了,以后的日子里,踽踽独行的周有光把整理出版亡人的《昆曲日记》当做头等大事。此书稿张允和健在时曾托我,我想安排在本社出版,未果。后来我介绍给山东画报社,他们表示有兴趣,并从周宅取走文稿、照片。可书稿命运多舛,“允和遗作《昆曲日记》山东画报社已将稿件送还我处,未能同意出版。我理解他们难处。最近我跟此间语文出版社商量,以作者不受稿费为条件,得到他们的帮助,同意出版。……您可以放心了。您为此书的努力,虽然山东未能实现,我同样对您万分感谢!”(2003年7月10日致笔者函)后我又联系浙江一家出版社,仍以无果告终。   九十七岁高龄的周有光,一边伏案耕耘,重新整理允和的手稿,再度搜集发黄的老照片,完善、提升书稿质量,一边请昆曲名家写序,联系出版琐务,于两年后终圆了允和先生的梦。他在赠我的那册《昆曲日记》扉页上写了“好事多磨”四个字。这真是“甘苦寸心知”了。   2003年初,有光先生大病一场,他挺了过来,居然奇迹般康复了。是年秋我拜访他,老人家面色红润,容光焕发。他戴上耳塞,耳机线优雅地低垂着,坐在硬木椅上与我对谈一小时,茶都不喝一口。他对我说:“九十九岁生日是在医院里过的。医院送了只大蛋糕还有一盆花。好多病友从窗外看我这个老龄品种,我成了医院里的观赏动物。”有光先生说时还浅浅一笑,用白手帕不时揩揩额头的汗。我说他大难后必有大福。他又说:“佛家说,和尚活到九十九岁死去,叫‘圆寂’,功德圆满了。而我的功德还不圆满,被阎王打发回来了,要我再读点书、写点文章。”真幽默到极致。我问他的身体近况,他没有直接回答我,只说前些

文档评论(0)

bokegood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