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析威县梨花大鼓发展与沿革
析威县梨花大鼓发展与沿革
【摘要】梨花大鼓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经历了从原始的、个体的自由式演唱到传承的集体团队演出,其成长、发展规律同其他戏曲艺术一样,经历了由低到高、由简到繁、从幼稚到成熟、逐步完善提高的过程。
【关键词】威县;梨花大鼓;沿革
【中图分类号】J625.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4)01-0179-01
一、梨花大鼓的萌芽
梨花大鼓产生的年代约在明朝中叶,初期由业余演唱,逐渐演变成民间艺人的流动演唱。因梨花大鼓生成于农村,贴近老百姓的生活,反映百姓的思想感情,就成了群众们喜闻乐见的新兴艺术。这一时期,是梨花大鼓孕育、草创、成型的阶段。
二、梨花大鼓的发展
清初,明末遗民鼓词作家诗人贾凫西,不愿任清廷官吏,称病告休闭门著书立说,运用鼓词形式写了《木皮散人鼓词》,这部书从中国的三皇五帝一直说到明末崇祯缢死煤山,他端坐集市击鼓演唱,嬉笑怒骂,寄亡国之激愤。由此可见,梨花大鼓到了清初,已有了专门的创作性作品,距今有400余年。
20世纪20年代后,是梨花大鼓迅速发展时期。鲁西北和冀南地域相连,这种艺术形式在一开始的时候就传入了河北南部的清河、威县一带。当时有成批梨花大鼓艺人进入清河、临西、威县一带,与当地梨花大鼓艺人融合在一起,使梨花大鼓在威县扎下根,又融入了当地的民俗文化。这一时期的梨花大鼓不仅在艺术上有所提高和创新,而且队伍上也有了飞速的壮大和发展,培育出一批批让人耳熟能详的“头牌大家”。山东出现了如:上半截、下半截、盖山东、白菜心、郭大妮等演员;在河北的清河、威县一带,则出现了陈立江、大白苓、李长禄、于长禄、万人迷等人。他们高超的演出技艺,在广大群众中享有盛名。大鼓呈现出名家辈出、群芳争秀、流派纷呈的繁荣局面。这一时期随着郭老彬、魏金凤、王金秀、刘金榜、穆大爱等人的崛起,威县梨花大鼓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他们艺术风格上各有不同,都是名噪一时的演员。郭老彬是有名的铜嗓子,他嗓音嘹亮而甜润,唱腔字正腔圆,刻画人物细腻生动,表演幽默,台风潇洒,自成一家。穆??爱就是他的亲授高徒,广大群众说得好:“宁自吃糠咽菜,也不能不听穆大爱”。魏金凤是有名的“盖直隶”、“盖京南”。她的女儿魏莲香(艺名七岁红)、儿子魏忠欣在她的指导下,都成了名扬遐迩的演员。
三、梨花大鼓的成熟
20世纪40年代,随着梨花大鼓在威县的繁荣发展,表演艺术的日臻成熟,另外受流行地区的语音和革新思想的双重影响,自此以后威县梨花大鼓逐渐演变成了由孙金兰、孙金枝为代表的“南口”和由魏莲香、郭玉琴为代表的“北口”两大流派。
以孙金兰、孙金枝为代表的“南口”是群众传说的梨花调,它的流传范围比较广,影响比较大,流行于鲁西北地区和冀南大部分地区,它的唱腔特点是:唱腔自然,曲调婉转,俗称“倒扒口”唱腔,旋律华丽细腻,节奏为快板,越唱越快,如大珠小珠落玉盘,字字清楚,堪称独特。
以魏莲香、郭玉琴为代表的“北口”,流行于山东北部河北东南部一带,它的曲调朴实、风格刚健,极重咬字功力,吐字夯实有力,号称“老牛大甩缰”调, 富有浓郁的地域特色和乡土气息。它的唱腔曾被京韵大鼓、梅花大鼓、河南坠子等曲种所吸收。
两大流派的形成与其自身的发展,使其的艺术特点有了鲜明的对比和反差,因此,在音乐伴奏上,琴师不经切磋就不能默契配合。
四、梨花大鼓的鼎盛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威县梨花大鼓艺人以极大的热情进行创作和演出,歌唱新中国,歌唱社会主义建设中热火朝天的动人场景,用心来表达对新中国的无限热爱之情,用艺术来鼓舞人们建设祖国,保卫祖国的昂扬斗志。这一阶段,在广大艺人的共同努力下,推陈出新,锐意改革,对一些传统曲目进行了改编,并配合当时国家建设形势的需要,创作了大量的新编曲目,如:《杨家将》、《呼家将》、《精忠报国》、《古城会》、《播火记》、《刘铁嘴智斗张财主》、《赵二保卖粮》等,这些新编曲目无论是表演内容、艺术形式,还是演出阵容、时间及场次,都达到了空前绝后的程度,极大地推动了梨花大鼓的繁荣与发展。其中威县的梨花大鼓更是享誉冀中南一带地区,以威县孙金枝、孙金兰姐妹二人为代表的“南口”大鼓几度达到了家喻户晓的程度。孙金枝(艺名大金枝)是孙金梅的小妹,堪称梨花大鼓的后起之秀,她功底厚、造诣深,表演风格朴实细腻,酣畅大方,运字行腔,声情并茂。唱腔丰富多变,素有腔多字少、九腔十八调、七十二哼哼之称,为我省著名的梨花大鼓演员。她多次参加省、地文艺会演,施展技艺。一九五八年曾参加全国第一次曲艺会演,受到周恩来总理的接见。一九七六年“四五”运动的爆发,全国曲艺界很多人参加了悼念周总理、声讨“四人帮”的斗争,在天门广场留下很多战斗性极强的曲艺作品。孙金枝与广大曲艺工作者一道,怀着对周总理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