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大量收购独家精品文档,联系QQ:2885784924

浅析辛词中“仲谋”情结.docVIP

  1. 1、本文档共6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浅析辛词中“仲谋”情结

浅析辛词中“仲谋”情结   摘要:辛弃疾有着强烈的建功立业愿望和爱国思想,但残酷的现实使得这位骁勇善战的悲剧英雄只能把这种情感寄托于笔端,转化为孙权的形象在词中得以尽情的展现。   关键词:辛弃疾;孙权;寄托   中图分类号:I207.2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38-0142-02   辛弃疾毕生把收复中原、匡复主权视为已任,有着强烈的建功立业愿望和精忠报国思想。他一生创作了大量的词多以豪放为主词风豪放、雄浑,对历史上的英雄人物更是推崇备至,在重多词中虽然刻画孙权形象的词为数不多,但他却对孙权有着独特的情感,可谓感情深厚对其有着很高的评价和赞誉。那么为什么在重多的英雄人物当中辛弃疾会对孙权情有独钟呢?追述辛弃疾的生命历程,我们不难从《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和《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等词中追寻到他潜藏于内心的丝丝足迹。   一、主观深切的抱国思想   辛弃疾生于北宋灭亡十三年之后的金人统治地区,他深切感受到了汉人在金人统治下所受的屈辱和痛苦。他的祖父辛赞虽身在金国任亳州谯县的县令一职,但内心深处却始终希望有机会能够“投衅而起以纾君父所不共戴天之愤”,并常常带着辛弃疾“登高望远,指画山河”。因此他从小就受到强烈的民族意识与爱国思想的教育,立志恢复失地,报国雪耻。南宋高宗绍兴三十一年(1161)秋,金主完颜亮大举南侵,北方人民由于不堪忍受金人苛刻的压榨,奋起反抗暴发了以耿京为首的农民起义。二十二岁的辛弃疾也组织了两千余人的抗金队伍,在济南南部山区起义,后也加入耿京领导的义军组成了一支声势浩大的起义军,任掌书记。绍兴三十二年,叛徒张安国杀死耿京投降金营。辛弃疾闻此消息亲自率身边仅有的五十余人,飞骑闯入金人军营,活捉张安国,并收拢义军残余部队万余人投归到南宋。由此可以看出他的骁勇善战可堪媲美单骑救主的长山赵子龙,并具有一种燕赵奇士的侠义之气。   二、客观功业无成的愤慨   辛弃疾南归后,南宋统治集团中妥协投降派占统治地位且势力庞大,他同他们进行了针锋相对的斗争。在任职的前期他曾写了不少热情洋溢的抗金北伐文章如《美芹十论》六、七年之后,又写《九议》力陈战守之策,充分显示了他卓越的军事才能和爱国热忱,尽管这些在当时深受人们称赞和广为传诵但朝廷却反应冷漠建议未被采纳。当时的南宋朝廷黑暗懦弱,只想守住江南的半壁江山苟且偷安,根本没有收复中原的打算,自然不会重用辛弃疾这样的抗金将才,更不会支持他实现抗金复国的人生理想。相反,他先后被派到江西、湖北、湖南等地担任转运使、安抚使等地方官职,治理政务、安抚百姓。虽然他在职任其间颇有政绩,但这显然同辛弃疾当初的驱逐金人、收复河山的政治理想与雄伟抱负大相径庭。他虽才干出色有着豪迈的倔强性格和执着的北伐热情,但现实的残酷使得他抗金复国的政治理想一再落空。从四十二岁起,他先后被削职闲居达二十年之久。正如他在词中所描述的: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随着岁月的流逝他有着深深地人生短暂而壮志难酬的感慨,内心深处也越来越感到压抑和痛苦。   三、抱负理想的寄托   金人随时会挥师南下吞并南宋,可谓形势严峻。三国时期的孙吴面临着曹魏政权的侵扰同样有着亡国的危险,两者这种迫在眉睫的形势甚是相似。同命相惜身在吴地的辛弃疾,触景生情怀念吴主孙权也就显得合情合理了,把满腔忠愤之情寄托之于词间。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作于1205年,辛弃疾当时在镇江任知府。在中国历史上,镇江是军事重镇,下临长江天险,一旦告破,江南便危在旦夕。他登临北固山,面对滚滚东逝的长江水,眺望北方沦陷的大片土地,开篇即吟咏到: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在追忆英雄人物孙权的形象中,有一种无奈与苍凉之气蕴含其中,寄予着词人深沉的情感。国家命运处于风雨飘摇之中随时有亡国的危险,这样特殊的时代呼唤能够拯救世人、挽救民族危亡力矫颓俗的英雄人物出现。可是这样的英雄人物又去哪里追寻呢?当今的南宋拥有和当时孙吴一样的东南半壁江山,虽然有辛弃疾、陆游这样的强烈爱国志士为光复强国奔走呐喊,但那种勇于抗争的精神和气概正是南宋统治者所不具备的。南宋政权中主和派霸占朝纲多年,有着强烈的“南北定式,吴楚之脆弱不足以争衡于中原”思想,并对主战派不断的进行打压和迫害,使得那些具有强烈爱国思想的志士虽有报国杀贼之决心,却始终没有驰骋疆场的历史舞台。与此同时,南宋在江南地区已偏安多年,多数的战事都以议和为主,最终南宋向金称臣,南宋的百姓这样的时代氛围中,也逐渐贪图安逸,失去了报国雪耻的雄心壮志。现如今的南宋朝廷不但不能收复失地,甚至连东南的半壁江山也无法保全,实在愧对列祖列宗。在这样萎靡不振、麻木不仁的境况下,辛弃疾赞颂孙权实有借孙权勇于抗争的胆识与气魄去唤醒民众和执政者的用意。  

文档评论(0)

317960162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