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18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中国古籍版本学近百年来研究进展
中国古籍版本学近百年来研究进展
李明杰
武汉大学信息管理学院 武汉 430072
【摘要】中国古籍版本学源远流长。本文以近百年来的中国古籍版本学为考察对象,将其置身于版本学悠久的历史长河中,分阶段对20世纪以来中国古籍版本学的研究成果和研究状况进行了述评,重点就古籍版本学基础理论、古籍版本学史两方面的研究进展作了深入剖析,并就未来古籍版本学的发展方向进行了展望。中国古籍版本学 中国古籍版本学史 20世纪
The Research Progress of Chinese Textual Bibliography in the Past Century
Li Ming-jie
The School of Information Management of Wuhan University, Wuhan City, P.R.China, 430072
Abstract: Chinese Textual Bibliography has so long a development headstream. This paper chooses the past century of Chinese Textual Bibliography as the research object and looks it as one necessary part of its whole history. In phase, this paper reviews the development progress of Chinese Textual Bibliography in recent one hundred years, emphatically studying the research progress in basic theories and the history of Chinese Textual Bibliography. Finally, it makes some research prospects of Chinese Textual Bibliography for the future.
Key Words: Chinese Textual Bibliography; History of Chinese Textual Bibliography; The 20th Century
阮元在为钱大昕《十驾斋养新录》所作序文中,开篇就是:“学术盛衰,当于百年前后论升降焉。”[1]以百年为时间段对古籍版本学进行回顾、总结和展望,堪称真知灼见。古籍版本学是中国传统学术的一部分,有着极悠久的历史。它的发展不可能像现代科学技术一样一日千里,而是有其自身的规律性的,表现出较强的稳定性和连续性。因此,本文拟以近百年以来中国古籍版本学为对象,冀望通过对20世纪中国古籍版本学的考察,能从其百年流变的轨迹中探寻出未来版本学发展的方向。但同时我们也应看到,20世纪的古籍版本学并不是横空出世的,而是在先秦两汉以来版本学不断积累、发展的基础上达到的一个新高度。要对近百年来中国古籍版本学进行总结,须先将它置身于版本学发展的历史长河中来作一个总体定位,因为非如此不能厘清其源流,也便不能明察其得失,更不能妄评其进展。
1 中国古籍版本学流略
中国古籍版本学源远流长,早在先秦时期就有了版本学的萌芽,如出现了同书异本的比勘活动,出现了“良书”(《墨子·非命上》)的概念。至西汉时,河间献王刘德提出了“善书”(《汉书·河间献王传》)的概念,第一次从内容、字体、年代和著者提出了自己的选书标准。成帝时刘向等人受命整理国家藏书,撰成《别录》和《七略》,标志着版本学的初步形成。但这一时期学科的分化和独立尚不明显,版本学与校勘、目录诸学一起共融于古籍整理这个母体之中,同属于广义校雠学的范畴。
魏晋南北朝以后,由于纸张的普及,特别是佛经的流入,同书异本现象更趋普遍,版本学也因此获得较大发展。这一时期的代表性人物是南梁释僧佑和北齐颜之推。由于佛经跨地域、跨文种的翻译传播,催生了“正本”、“异本”、“定本”、“前本”、“旧本”等一系列版本术语(见梁释僧祐《出三藏记集》)。颜之推在《颜氏家训》也提到了“误本”、“俗本”、“古本”、“江南本”、“江南旧本”、“河北本”等名词,说明这一时期人们的版本概念更为明确了。尤值得注意的是,这一时期还萌芽了考订版本源流的思想,如僧佑针对当时佛经“或辞句出入,先后不同;或有无离合,多少各异;或方言训古,字乖趣同;或其文胡越,其趣亦乖;或文义混杂,在疑似之间”的状况,提出了“万流同归,百虑一致”[2]的思想,并逐渐摸索出一套整理和考订版本的方法。颜之推还首创了用金石文字来校订版本。
由隋唐五代而入两宋,由于文献制作技术的进步,特别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