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大量收购闲置独家精品文档,联系QQ:2885784924

农村劳动力转移与农村发展(佟卫东)正文.doc.doc

农村劳动力转移与农村发展(佟卫东)正文.doc.doc

  1. 1、本文档共7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农村劳动力转移与农村发展(佟卫东)正文.doc

一、我国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基本状况 1.1农村劳动力转移的步伐不断加快,规模不断扩大 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后,随着农村和城市的继续改革,国民经济快速发展,农业劳动生产率进一步提高,城市建设进一步加快,出现农村劳动力剩余和城市及沿海发达地区劳动力不足的现象,导致了农村劳动力外流人数不断增加。特别是最近中共中央《关于做好农户承包地使用权流转工作的通知》的贯彻实施,以及农村第二、三产业发展和城市化的快速推进,离开土地的农民会越来越多,农村劳动力转移的规模和速度还将有不断加大、加快的趋势。 1.2农村劳动力转移的途径和层次呈现出新特点 近几年,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出现了一些新的特点:一是转移的渠道由单一化向多元化方向转变。随着城市建设步伐的加快以及就业政策的放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速度不断加快,转移的渠道已由过去以养殖业、乡镇工业和建筑业为主,向农、工、运、建、服等多元化方向发展。二是转移的层次由单纯的体力型逐步向知识型、技术型转变。随着科技水平的提高和各类产业的升级,用人单位对知识型、技能型人才的需求增加。许多农民通过技术培训,掌握了一定的知识技能,成为外地用人单位的“抢手货”,这批农民因此也成为较高层次的打工族。三是转移的地域由周边地区逐步向全国甚至国外拓展。近年来,随着交通、通信条件的改善和人们择业观念的变化,农民外出打工已不再局限于周边地区,而是面向全国,有条件的还到国外打工。 1.3流向和时间上的变化特征 从农村流出劳动力一般趋势来看,在流向上表现为以下特点:留在省内的占总数2/3弱一点,流出省外的占1/3强。省内流动仍然是劳动力外流的主要方向;劳动力外流停留在大城市的占30%左右,停留在中小城市占45%左右,留在乡村以及少部分难以确定;大部分外流劳动力进入了城市和发达地区,少部分流向农村。东部沿海地区和南部发达地区由于经济发展规模大、速度快、水平高,吸纳劳动力能力强,继续成为农村劳动力流向的首选地,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也吸引少部分农村剩余劳动力流向西部地区。 农村劳动力外流的初始阶段,多是农闲季节短暂外出,农忙季节回家种田。随着劳动用工制度的规范化(打破身份界限、劳动保险制度的建立)和智力型、技术型工种的增加,近年来这种状况发生了很大变化。常年外流劳动力是目前农村外流劳动力中的绝大多数,而且外流时间有所延长,外流2年、3年的劳动力逐渐增加,5年、10年的也不乏其人。此外,农村劳动力转移的群体结构特征表现为:以男性为主的性别结构;以35岁以下的青壮年为主的年龄结构;转移劳动力的文化高于农村劳动力的总体水平。 二、农村劳动力转移所面临的困难 2.1农村剩余劳动力呈现不断增加趋势,而且总量十分巨大 中国农村劳动力数量占全国劳动力总数的70%以上,据有关资料的保守估计,我国农村劳动力尚有5亿多人,而根据我国现有耕作土地面积来看,大概只需要2亿左右的劳动力,随着农业生产技术的进步和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农业生产所需劳动力还会进一步减少,剩余劳动力将进一步增加。 2.2影响农村劳动力转移的政策体制改革刚刚启动,限制因素很多 尽管隔绝城乡的各种制度有了很大变化,城乡二元社会体制逐步瓦解,但这需要一个过程。目前,仍然有许多制度不利于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比如户籍制度改革仍不彻底,农民进入小城镇已不受户籍制度的限制,但进入大中城市还有不少限制,而且全国改革进程也很不平衡。就业制度上,许多企业、单位在招工时没有完全执行国家有关政策,仍存在户口、身份限制。入学制度方面,进城农民的子女入学问题在一些地区仍得不到很好解决。其他制约因素还有医疗制度、养老保险制度等,这些制度还在很大程度上制约着农业剩余劳动力的转移。 2.3城市发展步伐较慢 尤其是小城镇规模较小,人口聚集缓慢,经济集聚效应很低。各类产业基础薄弱,分布零散,经济含量低,融资比较困难,政策限制较多,土地房屋租购费用偏高,就业机会不多,吸引力不大,产生不了集聚效应,影响农村劳动力的大量转移。需要从城市、城镇发展战略上加以调整,以吸纳更多的农村劳动力。 2.4产业结构的升级换代导致乡镇企业吸纳农业剩余劳动力的能力降低 随着市场竞争加剧,迫使企业采用新技术新设备,因而出现了资本替代劳动的“资本增密”现象,资本有机构成不断提高。为了提高效益,采用集约化经营,全员劳动生产率大幅度提高,导致劳动力需求减少。再加上乡镇企业布局分散,不能产生集聚效应和辐射力,无法带动农村第三产业的发展,影响了劳动力的就业。乡镇企业从业人员工资不断提高,就业成本越来越高,加上现在乡镇企业普遍改制,大量精简人员都成为乡镇企业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制约因素。 2.5农业剩余劳动力回流 农业剩余劳动力进城或外出打工不是一走到底,其身份在农民和打工者之间来回转移,回流现象是一大特色。中国农业剩余劳动力的转移从一开始就和西方国家经历过的农业

文档评论(0)

xy88118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