混凝土浇筑(伐板).doc

  1. 1、本文档共4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混凝土浇筑(伐板)

一、施工准备 1.1材料准备: C35P6商品混凝土 1.2机具准备: 汽车泵、振动器、木抹子、木耙。 1.3劳动力安排 下料: 2人 铺料: 8人 混凝土振捣: 4人 找平及收平: 6人 1.4作业条件: 1.4.1基础钢筋绑扎完毕,并应办完隐检手续。 1.4.2导墙模板已经过检查,符合设计要求,办完预检。 1.4.3控制标高线已抄测完成,误差必须控制在0~-5mm之内。 二、操作工艺 2.1工艺流程: 抄平→清理→混凝土浇筑→混凝土振实→抹平拉毛→混凝土养护 2.2抄平:用水准仪在柱钢筋上抄出标高线,然后再用红色胶带依抄出的标高线在柱钢筋上缠绕,作为控制基础上表面的标高线。 2.3清理:在地基或基土上清除杂物,并撒水润湿,表面不得留有积水。 2.4混凝土浇筑: 2.4.1 底板混凝土采用汽车泵浇筑。为保证底板的整体性,除后浇带外不留垂直施工缝,混凝土一次浇筑连续浇筑完毕。 2.4.2 地下室四周外墙在高于基础梁顶面300mm处留置水平施工缝。 2.4.3底板商品混凝土强度等级为C35,要求抗渗等级P6。 2.4.4根据图纸后浇带留置位置分区浇筑、分段浇筑混凝土。 2.4.5浇筑方式:每次浇筑时,根据底板浇筑面积、混凝土浇筑速度,合理确定浇筑顺序、浇筑厚度,采用“分段定点、一个坡度、薄层浇筑、循序推进、一次到顶”的浇筑方法。做到上层混凝土浇筑完毕回来浇筑下层混凝土时,下层混凝土还未初凝,如此逐层推进,直至整个分区内混凝土浇筑完毕。这种自然流淌形成斜坡混凝土的浇筑方法,能较好的适应浇筑工艺,从而提高了泵送效率,简化了混凝土的泌水处理,保证了上下混凝土结合时均不超过初凝时间,从而保证了混凝土的质量。 (1)浇筑必须先浇筑集水坑等深度较深的部位,电梯基坑、集水坑的筒状模板的上方必须用重物压牢,防止混凝土产生的浮力将筒状模板顶起,同时筒状模板四周必须均匀下料,以免筒模水平移动。 (2)该部位浇筑至筒模底标高上200mm处时,暂停浇筑。将布料口移到底板最初浇筑点下料浇筑,待基坑下方的混凝土流动性降低失去部分塑性,但振捣棒还能下插时再开始浇筑电梯基坑部位。时间必须把握到位,太迟,形成冷缝,太早浮力及侧压导致筒模上浮及挤压变形。泵送混凝土一般常温3小时左右,冬季可适当延长,必须时刻关注。 (3)在浇筑底板混凝土时有部分混凝土流入基坑时,导致筒模水平不稳,发生侧向移动,因此但单边流入的混凝土高度比对边高500mm时,需对筒模对侧下料同等高度并两侧振捣。 (4)基坑混凝土位于大底板下方的部位必须分2-3次浇筑,等待时间以下层混凝土未完全失去塑性为准,即振捣棒能下插时间为准。 (5)导墙部位的混凝土浇筑在底板浇筑完成后进行,但底板混凝土与导墙混凝土不能形成冷缝,控制要点同集水坑部位的混凝土浇筑。 (6)当导墙混凝土强度等级与底板标号不同时,分开向搅拌站申请混凝土,浇筑时不得混浇,派专人检查到场小票。 (7)初步刮平后必须按要求分2次抹压、搓毛,严格控制第2次抹压的时间,及第一次抹压后表面初步失去塑性,人体自重不产生较明显鞋印时,但经过人的手臂抹压仍能揉动出浆时为好。 2.5混凝土抹平拉毛: 混凝土在浇筑过程中必须进行找平,最后一层混凝土浇筑完毕后,应及时用杠尺找平,并在初凝前1~2h用木抹子搓毛,以消除早期有可能产生的收缩裂缝。收面压光后,采用扫帚刷出细纹效果。 2.6混凝土养护: 2次抹压完毕后先用塑料布进行覆盖,在其上部再覆盖2层岩棉被,冬季风大气温低,表面易受动及脱水,应保证砼表面湿润,自浇筑完成的第一天夜间必须覆盖2层岩棉被,至少连续5天(具体时间由测温数据分析后定),经测试混凝土中心温度与表面温度差≤25℃,且表面温度与大气温度差≤20℃时方可撤除棉被。 2.7工艺要求及措施 2.7.1浇筑层厚度:底板砼每层浇筑厚度500mm。 2.7.2容许间隔时间:分层浇筑的砼,上层必须在下层砼初凝之前进行浇筑。必须控制在1小时之内。 2.7.3震捣棒移动距离:振捣棒移动间距不大于振捣棒有效作用半径的1.5倍,振捣棒有效作用半径取380mm,理论振捣间距为570mm,分层时振捣棒插入下层50mm左右,以消除两层之间接缝。为施工方便振捣点均匀排列,统一间距500mm,呈梅花形布置,对底板入棒与砼表面成45℃角左右为准,振捣时振捣棒距模板边大于0.5倍的振捣棒有效作用半径,约为190mm,防止振动模板,尽量避免碰撞钢筋、管道、预埋件等。 2.7.4倾落自由高度:混凝土自由倾落高度不得超过2m。 三、质量标准 3.1面层表面洁净,无裂纹、脱皮、麻面和起砂等现象。 3.2表面平整度允许偏差:5mm;检验方法:用2m靠尺和楔形塞尺检查。 四、其它措施 4.1安

文档评论(0)

skvdnd51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