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有 为的边疆建设方略研究.doc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康有 为的边疆建设方略研究

康有为的边疆建设方略研究 作者:王鹏辉 中国边疆史地研究 2016年03期 康有为覆勘两汉今古文学案,以西方进化论为指导,把公羊学变成“讥切时政”、倡导变法维新的思想武器,进而提出许多建设“新中国”的设想。康有为力主“五族合一”的近代国家建设方略,而革命党人正是一定程度上吸收了立宪党人“五族合一”这一理论资源,才最终形成更为明确的“五族共和”国家建设方略。康有为的“五族合一”国家建设方略本身有丰富的边疆建设底蕴和内涵,学界尚注意不够,本文试做探讨。 一、国际视野下的东北边疆 康同璧评价其父康有为之学“除天人之学外,即以国计民生为重”。在近代国家边疆危机不断的历史场景中,边疆史地即是关系“国计民生”不可或缺的学问。 康有为变法思想初步形成于光绪十二年(1886)的《民功篇》,其中首次涉及边疆史地的内容。《史记五帝本纪》中记载颛顼帝高阳教化天下的边疆“东至于蟠木”,康有为比定“蟠木”即为吉林、黑龙江的老林窝集。窝集为满语森林的称谓,汉语的意译为老林。老林窝集是一个复合词,被用为东北边疆地区的代称。康有为追溯东北边疆清王朝国界的国际法律依据,“国朝自雅克萨定盟之后,以外兴安岭为界,精奇里江、哈滚江之流,及库页岛、费哲等部咸归我有,实抚有蟠木全境”,认为中俄《尼布楚条约》确立了双方国界,相互承认领土主权,东北边疆的最初疆域是通过国际法确认的。《尼布楚条约》使清朝在东北边疆开始有了近现代意义上的边界。然而,东北边疆却在俄国的不断侵食下日渐萎缩,康有为沉痛地指出:“用事者上不念祖宗缔造之艰,下不察天险美材之用,轻以蟠木割与强俄。咸丰八年,割混同江以北四千里,及库页岛二千里与之。十年,又割乌苏里以东二千里与之。同治十二年,又割穆棱河至图们河千余里与之。今俄人内则卡伦百余环逼,京外则珲春开埠,近临高丽……今兴京数百里外,即为异域,高丽日告衅,东三省须用重兵以镇之,根本震动……呜呼!争区区边远之伊犁,而忘逼近数千里之蟠木,不早为计,而待俄人铁路纵横于蟠木之间,恐蟠木之区,动静之物,小大之神,不独非我有,并非我所能望见也。”康有为早期更重视东北边疆而对西北边疆心存轻视,洞察到由于俄国铁路的深入,东北边疆有完全丧失的危险,应早日筹谋全力经营。 二、世界格局中的中国历史空间结构 康有为是在近代世界地理知识背景中认识中国历史地理的大势,“以地球论之,今日昆仑是为地顶”,“自阿尔泰山、天山以及卫藏皆昆仑也”,“天之营中国也,自昆仑发脉以来,地势东趋,江河东流……崇山树其域,大海面其前,逼隘褊促于数千里间,欲稍舒张而无地矣”,清晰地把握了西北高东南低、背陆面海的中国国家空间总体特征。康有为正是从这样的中国历史地理大势中认识边疆危机的:“方今俄筑铁路于北,而迫盛京;法窥越南于南,以取滇、粤;英启滇、藏于西;日伺高丽于东。四邻皆强敌,聚而谋我,危逼极也。”俄国对中国的侵略包括了从西北到东北的整个北部边疆,“近者俄人筑铁路至伊犁北之穆哈喇,二三年内可至珲春矣”,(11)尤以对东三省威胁最大。 康有为变法图强的政治意识来自严重的边疆危机:“窃见方今外夷交迫,自琉球灭、安南失、缅甸亡,羽翼尽剪,将及腹心。比者日谋高丽,而伺吉林于东;英启藏卫,而窥川、滇于西;俄筑铁路于北,而迫盛京;法煽乱民于南,以取滇、粤。”(12)外夷交迫边疆的论述在康有为19世纪80年代的文章中反复出现。基于清王朝的宗藩体系,清王朝边疆结构中有内属外藩之别,对内属拥有国家主权,对外藩不具有国家主权。朝鲜、琉球、缅甸、暹罗、越南、廓尔喀等都属于外藩,欧洲国家和日本对外藩的殖民侵略构成了清王朝边疆危机的一部分。清王朝维持宗藩关系,保护外藩不受侵略成为应对边疆危机的应有内涵。光绪十六年(1890)康有为提出《保朝鲜策》,预见到俄国和日本对朝鲜的侵略野心:“朝鲜近日而弱,故日本必窥朝鲜。俄地大而远,日地小而近,则日之窥尤迫。”(13)比较其他外藩遭受的侵略,康有为断言“琉球、缅甸、安南,朝鲜前辙也,朝鲜有事在旦夕矣”,并且朝鲜受到侵略,“东三省海疆必受其患”。(14)然而,清王朝已经无术保护朝鲜抵御侵略,四年后的中日甲午战争印证了康有为的预见。英国自19世纪控制廓尔喀后,不断觊觎西藏。康有为于光绪二十九年(1903)指出“自廓境入藏,旦夕可至”,“吾今又发现廓事于国中,若不亟谋固藏,则又有甲午之变”,比较当年保护朝鲜无术受到日本侵略的边疆危机,警醒国人“然藏固吾土地,藏亡而川蜀随之矣”。(15)同年还有《缅甸国记》和《暹罗国记》两篇外藩史地之作。《缅甸国记》记载了光绪十一年(1885)英国侵占缅甸,呼吁“有国者可不以缅人为鉴乎”。(16)《暹罗国记》中也提出了“所虑者,东有安南法人之狼邻,西有缅甸英人之虎窟”。(17)康有为洞察清王朝的国家疆域空间结构,对外藩的关注浸透了其边疆关怀。在清代中

文档评论(0)

baoyue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