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36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第三单元 北魏孝文帝改革 三国两晋南北朝(220—589) 阶段特征:国家大分裂、民族大融合、江南大发展 ★南北朝 阶段特征:国家大分裂、民族大融合、江南大发展 民族融合是指一些民族同住在一个地区,互相影响,逐渐消失各自特征,自然而然地形成一个整体。 二、探究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原因条件及主要目的 冯太后对拓跋宏一直存有戒心,拓跋宏聪慧早熟,冯太后担心他长大后会对自己不利,所以并不喜欢他。有一次,她听信谗言,杖罚了幼小的拓跋宏。又有一次,冯太后在大冷天里,把穿着单衣的小皇帝关在一间空屋子之中,3天不给饭吃,还打算废掉他。后来因为大臣穆泰的劝阻,拓跋宏才保住了皇位。拓跋宏3岁时生母就被赐死,所以一直都不知自己的亲生母亲是谁。他生性孝顺,因为从小就跟着冯太后,就一直把冯太后当亲生母亲一样。所以虽然冯太后对他并不很疼爱,但是拓跋宏却真可以算是冯太后的孝孙,即使被责罚也毫无怨言。 材料1:北魏初期,在地方上实行宗主督护制。地主豪强把宗族、佃客组织起来,修筑坞堡,割据一方。许多逃避战乱的农民投奔他们,成为坞堡中的一员。坞堡主又称为宗主,与堡户结成牢固的依附关系。北魏统一北方后,无力消灭遍及大河南北的坞堡,被迫承认坞堡组织的合法性。北魏政府任命这些坞堡主为地方行政官员,由他们代管征收赋税和徭役。这就是宗主督护制。宗主督护制作为地方基层政权,有许多的弊端,宗主往往隐瞒户籍,“五十、三十家为一户”,借此逃避赋役。 根据材料和所学,北魏的基层政权实行何种制度?该制度的推行有何危害?它的推行与孝文帝改革有何关系? 三、北魏孝文帝的改革措施 1、冯太后主持下的前期改革:重点是建立新制度取代旧制度 2、孝文帝主持下的后期改革:重点是改变鲜卑族原有的风俗习惯,进一步学习采纳汉族的制度和生活方式 四、评价北魏孝文帝改革 * * 南方 北方 北朝: 南朝: 北魏 东魏 西魏 →北齐 →北周 →隋朝 宋 →齐 →梁 →陈 → ↓ 三国两晋南北朝(220—589) 1、从经济角度讲,民族融合就是少数民族由游牧经济转向农耕经济的过程; 2、从习俗角度讲,民族融合就是少数民族汉化的过程; 3、从整体社会发展角度讲,民族融合就是少数民族封建化的过程。 少数民族的封建化是指处于奴隶社会或是原始社会的少数民族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向封建的政治、经济、文化过渡转化。其主要表现是在生产方式上由渔猎、放牧向农耕转化;在政治上采用汉族封建的官制、法律。 中国古代民族融合(农业化、汉化、封建化) 一、北魏的崛起和统一黄河流域 1、北魏的建立(民族、时间、人物、首都) 2、北魏早期(拓跋珪时期)的汉化(封建化)政策及影响 政策:(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社会习俗) 影响: 3、北魏统一黄河流域 时间: 积极影响: 冯太后,北魏历史上著名的女政治家,孝文帝改革运动的发起人与主持者之一. 冯太后是位典型的“铁腕女人”。在朝廷内部政治斗争中,她沉着果断,坚忍精明,牢牢地掌握了北魏朝廷的军政大权,曾在献文帝、孝文帝时期两度“临朝听政”,成为北魏朝廷的实际统治者。她主政时已开始了以汉化为中心的社会改革,孝文帝第一阶段的改革实际上是在她的主持下展开的,孝文帝改革的伟大历史功绩有一半应该归属于这位了不起的巾帼人物 冯太后(公元442-490年) 。 孝文帝(公元467-499年) 。 拓跋宏的父亲献文帝信仰佛教,对政治极其厌恶,总是想超脱俗世,去修身养性。所以,公元471年,拓跋宏才4岁的时候,献文帝就把皇位禅让给了儿子。 北魏拓跋家一直引用汉武帝的老办法,“立其子杀其母”,就是在立儿子做太子的同时,杀掉太子的母亲,以此来防止吕后那样的悲剧重演。拓跋宏的生母也是这样被杀死的。年幼的拓跋宏只能由祖母抚养。所以在471年至490年的20年间,政权一直由太皇太后冯氏把 持。 1)北魏落后的统治方式、残酷的掠夺和民族压迫激化了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人民起义不断,社会动荡不安,统治危机严重,改革势在必行。(必然性) 2)北魏统一黄河流域,北方出现民族大融合趋势 3)北魏早期的封建化政策为改革打下了基础 4)冯太后的积极推动 5)孝文帝拥有良好的汉文化修养和政治素质 1、原因及条件 2、主要目的: 缓和矛盾、挽救危机、巩固统治 有利条件 材料一:根据文献记载,拓跋贵族“每有骑战,驱夏人(汉人)为肉篱”,对其他被统治民族也是如此。 材料二:对于拓跋贵族残酷的经济掠夺,时人谢灵运曾这样介绍:“北境自染逆虏,穷苦备罹,征调赋敛,靡有止已。所求不获,则致诛殒,身祸家破,阖门比屋。” 材料三:P34【学思之窗】 1.材料反映了什么问题? 2. 导致了什么后果 作用 措施 1、材料反映了哪两种新制度?二者有什么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