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汉代隶书精品大全(你确保都见过?)
汉代隶书精品大全(你确保都见过?)
长沙马王堆帛书
中国马王堆汉墓3号墓出土的帛书。1973年出土于湖南长沙,放在一涂漆木匣中。有写在整幅帛上的和写在半幅帛上的两种。字体有篆、隶之分。篆书的抄写于汉高祖十一年(前196)左右,隶书的约抄写于汉文帝初年。
临沂银雀山汉简
银雀山汉简,公元前140~前118年墓葬中出土的竹简。分别出土于山东省临沂县银雀山1号和2号汉墓中。
银雀山汉墓竹简共计有完整简、残简4942简,此外还有数千残片。
居延汉简
1930年中国、瑞典学者合组的西北科学考查团至甘肃附近考察,瑞典人弗克·贝格曼(Folke Bergman)在内蒙古居延地区的城障、烽燧、关塞遗址发掘汉简一万余枚,多为汉代之物,故称居延汉简
武威汉简
1959年甘肃省武威市汉墓中出土的简牍。统称武威汉简。包括《仪礼》简、王杖诏令简和医药简牍等。
海昏侯墓汉简
江西南昌汉代海昏侯墓考古发掘出了一批竹简
这批竹简被寄予厚望
甚至被认为是整座海昏侯墓出土的最重要文物之一
其中就包含失传1800年的《论语》知道篇
西汉《麃孝禹碑》 是目前所见最早的墓碑实物,因为此碑时代早与目前所见东汉墓碑,且和东汉墓碑有所不同,故李文田、康有为、陆增祥认为是赝品。但经大多数学者考证后认为是真品无疑。现原碑现藏山东省博物馆,碑呈圆首长方形,碑阳阴线刻三栏界格,顶端阴刻房檐型装饰,左右界格上方各刻一鸟,下方各刻隶书铭文一行,右为“河平三年八月丁亥”,左为“平邑城里麃孝禹”。碑阳左下方有“同治庚午扬州宫本昂、宫昱,任城刘恩瀛访得此碑于平邑,江曙、高文保来观”题记。
《苏马湾界域刻石》
镌于江苏省连云港市连云区东连岛北面苏马湾海滨浴场的生物园区,1998年底被发现。海拔高度约8米,刻石坐北面南,临海而立, 该石刻字部分横长约215厘米,高约90厘米,文12行共计60字,最小字高8厘米、宽10厘米,最大字高17厘米、宽24厘米。其文曰:“东海郡朐与琅琊郡柜为界,因诸山以南属朐,水以北属柜。西直况其,朐与柜分高陌为界。东各承无极。始建国四年四月朔乙卯,以使者徐州牧治所书造”。)
莱子侯刻石
又称《莱子侯封田刻石》、《莱子侯封冢记》、《天凤刻石》、《莱子侯赡族戒石》。国家一级文物,被郭沫若先生称为’从篆到隶过渡的里程碑’。
刻于新莽天凤三年(公元16年),刻石长79厘米厘米,宽56厘米,厚52厘米,为天然长方形青灰色层岩,刻石隶刻7行,行5字,计35字:’始建国天凤三年二月十三日,莱子侯为支人为封,使偖子良等用百余人,后子孙毋坏败。’字外有边框,刻石字迹清晰,刻痕显露,保存完好。莱子侯刻石现保存于山东省邹城市博物馆。
五凤二年刻石
石刻于西汉宣帝五凤二年(公元前56年)。金明昌二年(1191年)开州刺史高德裔监修孔庙时,在鲁灵光殿遗址西南三十步太子钓鱼池得之。书家多断为隶书定型的例证。康有为也认为此刻石为“汉隶之始”。石现存山东曲阜市汉魏碑刻陈列馆。
西汉《杨量买山记》,隶书刻石,五行,27字,地节二年(前68)立,原碑在四川巴县江口乡武庙后园村,清道光中钱安父(志安)买石回浙,后归吴重光,咸丰十年毁于火,拓本流传至稀。
西汉《禳盗刻石》
禳盗刻石,又名鱼山刻石,为墓门上槛石,上世纪八十年代出土于山东省金乡县胡集镇鱼山汉墓。该石为青色石灰岩,高35 厘米,全宽195厘米左右,厚约23.5 厘米。刻石文字共27 行,每行4 至6 字不等,计138 字,是目前国内现存字数最多的西汉刻石。行间用阴刻坚线界开,界线间距7 厘米。刻石出土后不久,即被石工破为碎块。首段高35 厘米,残宽41 厘米,现存济宁市博物馆;另一段高35 厘米,残宽50 厘米,现存金乡县博物馆。
刻石全文为:诸敢发我丘者,令绝毋户后。疾设不详者,使绝毋户后。毋谏卖人,无效俚人,使绝毋户后。毋攻毋记,身已下冢,罪赦毋。毋为谕,毋背母考,必罪天不利子孙。教人政道,毋使犯磨口罪,天利之。居欲孝思贞廉,率众为善,天利之。身礼毛肤,父母所生,慎毋毁伤,天利之。分率必让厚,何绝永强。卿晦灾卿。阳得见车博劳道旁,蛇鼠当道,秉兴头天,居高视下,莫不谨者。
《何君阁道碑》系东汉光武帝中元二年(即公元57年)所刻。这是史有记载,未曾见物的国宝,历朝历代的考古工作者、史学家、书法家梦寐以求的古代文物。说它是碑,是因为史书中记载为碑,实际上是摩崖石刻。刻石镌于高约350厘米,宽约150厘米的页岩自然断面上,上面岩石呈伞状向前伸出约2米,形如屋顶,有效地保护了刻石免遭日晒雨淋。刻石四周随字体变化凿成一不规则梯形,高65厘米,上宽73厘米,下宽76厘米。全文共52字,排列7行,随字形简繁,任意结体,每行7字、9字不等。其铭曰:“蜀郡太守平陵何君,遣掾临邛舒鲔,将徒治道,造尊楗阁,袤五十五丈,用功千一百九十八日。建五中元二年六月
原创力文档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