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教育制度.ppt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清朝教育制度

清朝教育制度 康軒版五年級社會第三單元第五課 清朝台灣的教育機構 清代在京師設有國子學,地方設有儒學、書院、社學、義學、書房、私塾。 儒學 「儒學」是地方政官辦的學校,府設府儒學,縣設縣儒學,大都蓋在孔廟,內偏重科考舉業,計:台灣縣儒學(安平),鳳山縣儒學,台灣府儒學(台南),台北府儒學等十三所. 清代各期的儒學 清代初期的儒學:臺灣縣儒學 、鳳山縣儒學 、諸羅縣儒學 、臺灣府儒學 、彰化縣儒學 、淡水廳儒學 清朝中期的儒學:彰化孔廟 、新竹孔廟 清代末期的儒學:臺北府儒學、宜蘭縣儒學、台灣府儒學 宜蘭地區的儒學 1810年(清嘉慶15年),宜蘭入清版圖,1812(清嘉慶17年)設噶瑪蘭廳,1875年(清光緒元年)改為宜蘭縣。在設縣以前,宜蘭居民想就讀儒學,都要參加淡水廳考試。宜蘭設縣二年後才成立儒學,也稱為縣學。 宜蘭縣孔廟 宜蘭縣孔廟創建於1867年(清同治8年),座落在縣治東門(今中央市場停車場)附近。欲入學者須經 過縣考,入學的學生叫生員。另外,位在西門的文昌宮(建於1818年)亦提供儒學生就讀,並設有「考期」,作考試的場所。 書院 「書院」是介於官學與私學間而別於官學的另一教育系統,從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施琅首建西定坊書院,到光緒十九年(1893年)崇基書院,行政院 《台灣的書院》統計為六十所. 清代各期的書院 清代初期的書院:崇文書院 、海東書院 、奎樓書院 、白沙書院 、龍門書院 、仰山書院 。 清代中期的書院:鹿港文開書院、屏東書院、和美道東書院、文石書院。 清代末期的書院:臺北登瀛書院 、大肚磺溪書院 宜蘭地區的書院 1812年(清嘉慶17年),開蘭知府楊廷理在,噶瑪蘭廳治文昌宮左側創建書院,並以景仰宋儒楊龜山而取名「仰山書院」。 1819年(清嘉慶24年),蘭廳通判高大鏞草創書院章程,延師開課。 1825年(清道光5年),改移文昌宮東廂房授課,並於左側臨街建─「仰山書院」門樓。 仰山書院 仰山書院訂有敦實行、看書理、正文體、崇詩學等四條學規。教學重視諸生月課成績考核,所以課程宣講需考慮因材施教,按月編定進度。教材除定有經書、諸子、諸史的研讀外,並特別注重道德教育,藉以培養健全人格。 社學 清治時期為補縣學的不足,於重要鄉堡另設「社學」,但因官方教育體系的荒廢,各地的教育幾乎仰賴民間與官方的合作,或全由民間獨自經營。 「社學」是地方政府在各大鄉巨堡開置的學校,分漢人社學與土蕃社學兩種,目的在教化鄉民. 宜蘭地區的社學 宜蘭在清代並無官設的社學與義學,道光年間,經地方士紳百餘人共同倡議,在仰山書院內創立「仰山社」,每年四季仲月以文會友,擇其品優學裕者,贈筆硯硃筆以資獎勵。因有定期會文,捐金助學,毅然以文教為己任,從此文風鼎盛,人文蔚起,通判烏竹芳並撰文讚譽,仰山社均稱首屈一指。 公業文宗社 1862年(清同治元年),蘭陽東勢的羅東街、冬山庄、五結庄居民黃永在等等75名,為振興文學風氣,捐獻銀圓做為基金,在羅東街創立「公業文宗社」。社內祭祀至聖先師孔子、制字先師倉頡、亞聖孟子、述聖子思、復聖頻子、宗聖曾子及先賢程伊川、朱考亭、張橫梁、周濂溪、程明道等,所在該社實為一儒教聖廟。 義學 「義學」,俗稱義塾,根據康熙五十二年(1713年)禮部議准:「各府省州縣庄多設義學,延請名師,聚集孤寒生童,勵志讀書.」這是專為窮苦家庭實施啟蒙教育的場所,不收費用,有時還發給賞銀,學生年齡在六歲至十七歲,教學內為讀寫字,亦屬於基礎教育. 義學本淵源社學,康熙二十八年(1689年)台灣知府蔣毓英創台灣縣社學兩所,以教育貧寒子弟,可謂台灣官辦義學的創舉;其後,社學多數廢絕,而義學規制愈趨整備,經費充足,兼施行會課,形庇實近社學,已不僅教育「孤寒生童」而已,遂發展成:義學組織而兼具社學目的. 蘇澳義興堂 蘇澳義興堂在清光緒14年,台灣提督羅大春巡視宜蘭時,發現蘇澳鎮距蘭城較遠,且近泰雅族住所,教育荒落,開路之後,自捐銀資五百圓,在夏獻綸所建之廟(今晉安宮)旁,建瓦屋三間、草屋二棚,免費提供做為課讀學堂,以教化百姓,對地方教育有很大貢獻,為了感念他自資興學,提倡平民教育的恩德,三澳總董王秀俊、鄭禮泉、黃寶忠及庄民就地豎立──「義學碑」,藉此現敬仰之情。 應運而生的書房 宜蘭地區的書院、社學、義學,雖有官辦或官民合辦,尚無法滿足人民求學的需要,於是私塾及書房應運而生,也是本地人受教育的主要場所。 書房 「書房」是民間私學,俗稱書館,私塾,多半由教書人在自宅設立,徵收束脩,也有由富家獨力延師授課,或由街鄰集資延師開設,兒童七,八歲入學,每年正月十五至二月初一之間開學,十二月下旨結業,主要教授《三字經》,《千文字 》,《百家姓 》,《四書 》,每日必須讀書,背誦,習字,屬於基礎教育. * * *

文档评论(0)

cgtk187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