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非壮丽无以重威——中国都城与宫殿.docVIP

第一节 非壮丽无以重威——中国都城与宫殿.doc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第一节 非壮丽无以重威——中国都城与宫殿

第二章 东方人本主义──东亚建筑精神   在整个可达二三百万年之久的漫长的石器时代,是人类先祖把自己从自然中分离出来、是人在与自然搏斗的同时也改造自己、最终使自己脱离动物的时代。经常是不友好的大自然和艰苦的生活,使原始人时时充满恐惧和不安,人类的生物性本能促使他们一定会寻找一些可以依傍的角落,把自己与可怕的大自然暂时隔离开来。岩洞、大树和崖壁都是聊可充任的保护神,是人与自然的第一道屏障。我们的祖先就是在这样的地方忧心忡忡地瑟缩着,度过了成百万年。   直到距今约一万年以前的旧、新石器时代之交,与原始农业的出现和定居的需要密切相关,人类才开始营造一些勉强可以称之为房屋的居住小屋。许多居住小屋聚集在一起,面向一个中央广场,以向心集团式布局,组成最初的村落。在中央广场的正中,往往有一座较大的房屋(考古学上称为大房子),居住母系氏族公社的首领、老人和儿童,举行祭祀仪式,召开氏族会议,兼具宫殿和教堂的双重性质,是最初的公共建筑。   人类进入文明社会以后,宫殿和教堂才真正分化开来,直到近代以前,几千年来,一直是世界最主要的两类建筑。但这两类建筑在东、西方世界有不同的地位:在以中国为代表的东方各国,宫殿往往更加重要,寺庙道观等宗教建筑或坛庙等准宗教建筑处在陪衬的地位;西方和伊斯兰世界正好相反,是以神庙、教堂或礼拜寺等宗教建筑为主,宫殿则相对比较次要。 第一节 非壮丽无以重威——中国都城与宫殿   宫殿是中国发展最为成熟、成就最高、规模也最大的建筑,是中国建筑最主要的组成,鲜明反映了中国传统文化注重巩固人间社会政治秩序,特别强调统治者权威的特色。宫殿是帝王朝会和居住的地方,除了满足帝王的物质生活要求外,更主要的还要以其巍峨壮丽的气势、宏大的规模和严谨整饬的空间格局,给人以强烈的精神感染,突现帝王的权威。   要做到这一点,主要是通过三种艺术手法来达到的:一是在建筑的“量”(体量和数量)上显出差别,即比起其他建筑来,宫殿建筑的体量最大,组成宫殿建筑群的单体建筑的数量也最多;二是在群体布局上强调所谓“中正无邪”即中轴对称的方式,宫殿里最尊贵的建筑总是放到中轴线上,较次要的放在两边,成为它的陪衬;三是把这种中轴对称布局扩而大至全部都城,以进一步烘托宫殿的重要。所以中国的宫殿与都城的关系往往密不可分。它们的发展正是以上观念不断充实完善的过程。 一 探索与发展(汉代以前) (图2-1-1)河南偃师二里头一号宫殿殿堂复原(杨鸿勋复原)   公元前11世纪以前的殷墟甲骨文“”(宫)字是一个象形字,所表现的只是一座最简单的穴居小屋:顶上宝盖头象形穴居小屋的屋顶,下面的一个“口”字表示屋顶上的天窗,再下又一个“口”字为屋门。“宫”字最初的意义泛指所有房屋,秦汉以后才专属于帝王。“殿”字最早出现于春秋战国,秦汉以后更多,原意泛指高大的建筑。“宫”、“殿”二字连用,就是现在一般理解的帝王宫室。   宫殿的萌芽和发展经历了一个合首领居住、聚会、祭祀等多种功能为一体的混沌未分的阶段,然后才与祭祀功能分化,发展为只用于朝会和君王后妃居住的独立建筑类型。在宫内,朝会和居住功能又进一步分化,形成为所谓“前堂后室”,以后发展为“前朝后寝”或称“外朝内廷”简称“朝廷”的规划格局。更后,约在魏晋,又在宫内朝、寝之后,布置了御花园。御花园的布局,或断或续,一直到明清都是这样。   从新石器时代早期开始,距今大约8000余年到4000年左右,黄河流域盛行穴居系列建筑。由一座座正象甲骨文的“宫”字所显示的许多穴居小屋围成圆形,形成原始村落。圆形的中央被考古学家称为“大房子”的房屋,就是以后宫殿的滥觞。在河南偃师二里头,曾经发现过可能建于晚夏的中国现知最早宫殿遗址,是在庭院内建造一座长方形殿堂,规模当然已经比“大房子”大得多了,却仍可看出“大房子”的影子,仍是合集会、祭祀与居住三项功能为一的。殿堂前部开敞,称“堂”,面积最大,是处理政务、接见群臣和祭祀的场所;后部和左右隔为许多小房间,作居室,称“室”(图2-1-1)。二里头宫殿首次使用了院落式的群体布局方式。   在西周周原岐邑地区(今陕西岐山凤雏村)发现了一组时属晚商,早周还在使用的先周宫殿(或宗庙)遗址(图2-1-2),在建筑艺术史上具有重要意义。总体规模虽比二里头宫殿为小,但更加精致成熟。 (图2-1-2)岐山凤雏先周宫殿(或宗庙)复原平面及透视(傅熹年复原)   整群建筑取严格对称的由两进四合院组成的院落布局:中轴线上最前(南)为广场,称“外朝”;广场北通过照壁到达前院,院内最大的一座房屋即“堂”,向前开敞;堂后以中廊隔为两座后院,最后一排房屋和前、后院左右的房屋隔为多间,是居住用的“室”。“堂”和“室”已不再共处在一座房屋中,而以多座房屋围合成院,平面紧凑,人们在这个人造的小天地里活动,和往往

文档评论(0)

jgx3536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版权声明书
用户编号:6111134150000003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