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脉记忆一种融于本土文化价值教育实践.docVIP

血脉记忆一种融于本土文化价值教育实践.doc

此“医疗卫生”领域文档为创作者个人分享资料,不作为权威性指导和指引,仅供参考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血脉记忆一种融于本土文化价值教育实践

血脉记忆一种融于本土文化价值教育实践   摘 要:融于本土文化的价值教育实践具有突出的现实意义。因为历史记忆是构筑文化血脉的基础,而本土文化容易激发学生的情感认同,其生成体验的过程又是价值目标达成的高效策略。融于本土文化的价值教育实践内容,包含从文化血脉中承继“创造与批判”、从道德血脉中承继 “信念与责任”、从精神血脉中承继“忠诚与仁爱”等核心价值。实践的路径可以通过探究性实践活动启蒙价值发现,在“非教学情境”中开展价值商谈,在比较和质疑中进行价值引导。   关键词:价值教育;价值教育实践;本土文化   中图分类号:G41 文献编码:A 文章编号:2095-1183(2014)04-0021-04   价值教育的理论研究已经展开,但实践性研究尚鲜见。学校价值教育可以有多种路径,我们尝试了一种融入县域本土文化的价值教育实践形态。   一、融于本土文化的价值教育实践意义   历史记忆是构筑文化血脉的基础。回望先民们创造的历史文化,实际上就是在寻找精神家园。故土的历史文明对于生于斯长于斯的人来说,具有精神故乡的心灵意义,对于人类活动具有超越时空的永恒价值。历史上的著名人物、典型事件以及文明遗产,都将在一代又一代人的传诵、保护和发掘整理过程中,历久弥新地散发着诱人的光彩。这就是古人注重编修国史、宗谱,今人注重考古发掘的原因,人们希望藉此明确每个社会成员在血缘关系网中的位置,以强化个体对家族、对国家的向心力和归属感。   本土文化容易激发学生的情感认同。“……价值观的养成,其机制在价值哲学中已经形成共识,那就是:情感或情绪是主体道德意识或价值意识的重要因素,情感赋予价值关系以个人的生命力及鲜明的个性。没有情感投入的价值观是干瘪的价值原则,不能指引个体的行为”。[1]本土文化产生于学生成长的故土,这片土地上的风土人情、特产名品、古迹名胜等,学生耳濡目染,远比教材中的文字图片来得生动鲜活,贴近心灵。所以,依据本土文化进行价值教育活动更能激发学生的情感认同,深入到学生的精神灵性之中。   本土文化的生成体验是价值目标达成的高效策略。课堂教学中,价值体验生成的策略往往是教师根据教学内容与教学对象,有目的地引入或创设具有一定情感色彩的生动具体的教学场景,以引起学生相应情感体验的生成。这种策略的局限性是虚拟性和模仿性太强,容易给学生带来虚假的价值印象。依托本土文化开展的价值生成是学生在亲自调查、考察、研究等亲身体验过程中自然产生的,是一种真实性体验,发生在有形与无形之中,因此,最容易扎根于心灵深处,成为价值教育的高效策略。   二、融于本土文化的价值教育实践内容   各地区的本土文化特色各异,以灌云县域为例,蕴含社会核心价值教育要素的文化基本可以概括为下述三个方面:   (一)文化血脉承继:创造与批判   “生命在成长的过程中,逐渐学会了独立,学会了生存的本领。在这个过程中,自然生命是展开的过程,也是不断提高独立性和创造性的过程”。“创造性让人的生命质量整体提升,在创造中表达生命,在创造中激发生命,在创造中演绎生命,在创造中超越生命”。[2]我们的祖先用他们的才智和人生经验积累,给我们留下了许多文化瑰宝。举世闻名的《西游记》和《镜花缘》,前者取材于故乡的花果山,后者则是直接采撷古海州地区地方风物、乡土俚语及古籍史乘,通过李汝珍先生“消磨三十多年层层心血”而成的“能与《万宝全书》相邻比”(鲁迅先生语)的奇书。这两部中国古代最著名的浪漫主义小说,都以古海灌地区的风物风尚为背景,且都体现了作者的创造激情。学生登花果山觅“大圣仙踪”、考察李汝珍纪念馆及品读两部奇书、为两部奇书“绣像”等活动,会体会到创造精神带来的人生乐趣和生命启示。   家乡还有座小山,因相传商代名相伊尹曾在此结庐归隐而得名“伊芦山”(过去曾叫伊庐山)。“山不在高,有仙则名”,小小的伊芦山主峰六神台,竟存有唐代系列佛教造像42尊。这些造像栩栩如生,个性鲜明,研究价值很高,是市内现存的唯一一处石窟艺术,也是江苏省文物保护单位。我们曾多次带学生实地考察,联系本地曾广泛兴建的“九庵十八寺”,想象佛教文化曾经的繁荣,讨论本地佛家文化兴盛的社会背景。在探究性讨论中,一边引导学生们欣赏这些文化遗存的艺术魅力,一边引导他们用批判的眼光审视这些宗教文化中含有的扬善惩恶思想、伦理道德精华以及追逐虚幻世界、迷信蒙昧等糟粕,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意识。   (二)道德血脉承继:信念与责任   加拿大学者克里夫·贝克曾把系统价值分为基础价值、精神价值、道德价值、社会和政治价值等几个方面。在道德价值范畴,他认为应该包括“谨慎、责任、勇敢、自制、可靠、真诚、公正、无私等内容”。[3]而我国一些学者则进一步认为,人生价值是价值教育的核心内容,信念和责任等构成了人生价值校本课程的基本价值引导内

文档评论(0)

130****9768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