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作文快速构思的方法---许国泰文集
快速构思的方法
——散文创作速度初探许国泰
编者按:
构思是文艺创作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许多有志走向文学之路的青年,在学习中都十分关心这个问题。青年作者许国泰同志这篇文章提出了一个“快速构思的方法”。作者说,他自己“运用这种方法自身进行了两年试验,取得自己也感到吃惊的成功:“仅去年就在中央和地方报刊上发表了近四十篇散文。”这是一个关系到思维规律和文学创作规律的问题,发表出来,以期引起作家和文学青年们的评议和探讨。个人要对所占有的素材(信息)进行加工、提炼形成作品时,构思的速度与质量则是第一位重要的因素。
思维本质是可知的。我在运用一套新的思维方法论进行研究后认为:散文创作是作者对自己掌握的信息进行重新认识、联系的组合过程(这种组合的有效程度另文研究)。换句话说,散文这个整体信息的复杂组合,也是可以分析成多项单一信息的。我们将信息纳入一个三轴平面模型上,如图: 由于人的思维习惯是常在信息系统中作线性和平面展开的,因此绘成平面座标模型。其中各轴的数字代表信息的项数(存于大脑中的一切事物印记,我们统称为信息)。 以杨朔的优秀散文《荔枝蜜》(见《杨朔散文选》第205页)为例,把这篇文章拆成单项信息可得:
主信息——蜜蜂(X轴),有12项: X1:蜜蜂是画家的爱物。 X2:蜜蜂会螫人。 X3:蜜蜂螫了人,自己也会死去。 X4:蜜蜂趁着月色还采蜜。 X5:蜜蜂成群结队在白色的蜜蜂大厦飞进飞出。 X6:蜜蜂在蜂箱隔板上蠕蠕地爬。 X7;蜂箱里有身体长的黑褐色蜂王。 X8:一窝蜂一年可割几十斤蜜。 X9:蜜蜂最爱劳动、四季不闲。 X10:蜜蜂酿蜜多,吃得少,从不争。 X11:蜂王可活三年。工蜂最多活六个月。 X12:蜜蜂很懂事,活到限数自己悄悄死在外边。 在表示次信息(荔枝与蜜)的Y轴上有8项信息: Y1:荔枝树在楼前涌起黑黝黝的小山,叶子密得不透缝。 Y2:荔枝也许是世界上最鲜最美的水果。 Y3:苏东坡诗:“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 Y4:荔枝开满树浅黄色小花。 Y5:新发的叶,颜色淡红,比花还中看。 Y6:从开花到果熟,大约三个月。 Y7:荔枝蜜成色纯,养分大,滋养精神。 Y8:荔枝蜜一出瓶,一股甜香,很有点鲜荔枝味。 在表示背景信息的Z轴上,有4项信息: Z1:四月。广东从化温泉,四周是山,怀里抱一潭春水。 Z2:养蜂的老梁,是个青年人。 Z3:大黄蜂是蜂窝的贼。 Z4:荔枝林外田野的农民,辛勤插秧。 把这些信息填入平面的三坐标,如图:
作家杨朔在对这些有用信息进行提炼、加工、思考过程中,找到了—条最佳构思线:荔枝蜜象从化一带人民的生活一样是香甜的——香甜的蜜是由勤劳、懂事、会螫人的蜜蜂酿造的——养蜂人与田野的农民正在酿造生活的花蜜——我也愿象蜜蜂一样为人民酿蜜。 具体步骤:1、有了构思线,2、再依作者运用语言的习惯,把单项信息围绕构思线组织,3、在主轴上升华,4、在三个轴上联结,5、尔后进行首尾呼应,从而创作了《荔枝蜜》这篇主线鲜明的优美作品。当然,杨朔同志到底怎么想的,我们不得而知。但在构思这篇文章时,肯定他不止收集贮存这24项信息(X轴12项十Y轴8项十Z轴4项),只是其余信息离构思线远,用不上,而被过滤舍弃了。 不管作者当时怎样构思,我们是可以根据形诸铅字的文章来剖析的。 由此我们得出一个逆定理,1、把属于自己的内贮息(记忆在大脑里的)和外贮信息(记在本子上或书上的)
2、按逻辑顺序或时间顺序分别纳入X、Y、Z三根轴上(以便检索、形成最佳思维线)。
3、然后对这些信息进行扫描——联结——提炼——评价,不是可以很快形成一个构思吗?
(其中“扫描”指外扫描——眼观,内扫描是指意识中心对大脑贮存的信息进行“识别”与检索;而联结是借助想象力把握信息的外在与内在的联系,从而使它们结合;提炼是指信息融合后的结晶,是过滤增删组合信息的过程;评价是指思维的内反馈,即一个构思或叫一个构思闪念是否妥当,大脑想了又想,删除劣的,保留优的,用心思反复琢磨)。 我在写《沙漠之梦》(刊于《萌芽》1982年第二期)一文时,就自觉运用了这种方法。虽然文字质量不理想,但写成此文从构思到完稿仅用了两个多小时。 《沙漠之梦》形成的经过是,把采访和深入生活得来的水文战士进沙漠的主信息分成20项(驾长车,踏破贺兰山缺。忍干渴。石上烙饼。吃沙。骑骆驼。欢笑。绘图。拉车。打钻。战绩。等),写于一张纸的主轴上:把沙漠的沙、风、气温、植物与沙海蜃楼等项次信息写于Y轴上。把国际、国内有关腾格里沙漠的资料信息写在z轴上。然后我比较这些信息,找它们的内在联系,去粗取精,由此及彼,用虚线将不同轴信息联起来,很快形成了构思——以“沙海蜃楼——沙漠的梦”为核心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