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文化语境下1984年《第三次浪潮》译本研究.docVIP

社会文化语境下1984年《第三次浪潮》译本研究.doc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社会文化语境下1984年《第三次浪潮》译本研究

社会文化语境下1984年《第三次浪潮》译本研究   The Third Wave一书包含不少挑战大陆的主流意识形态——马克思主义、社会主义的观点,对于这部分内容的翻译,不同时期的译本采取了不同的策略。以大陆的三个译本作文本对比研究,探究了1984年三联出版社版本的《第三次浪潮》在意识形态方面受到了最严格操控的事实,并结合社会-文化语境挖掘了操控背后的原因。意识形态操控第三次浪潮美国著名未来学家阿尔温·托夫勒的代表作The Third Wave于1983年首次引进中国,三联书店于1983年3月发行大陆首个中译本《第三次浪潮》,之后于1984年12月推出第二个译本,两个译本的译者署名都是朱志焱、潘琪、张焱。1996年应新华出版社之邀,朱志焱对原三联版本重新做了修订和补正,改版后推向市场。本文将对比这三个版本的《第三次浪潮》,以文本分析始,结合相关副文本以及社会语境,探究1984年译本中有关意识形态的内容受???的操控最为严格的事实和原因。   一、从文本入手发现操控   准确来说,本文的主要研究对象是特定时期的译语系统产出的翻译产品,即20世纪80年代的三个译本《第三次浪潮》,其中又以1984年版本为研究的重中之重,而非原作The Third Wave。翻译只是一个系统——目的语系统内的事实,译者的出发点和最终目的都是为译入文化而非源语文本的利益服务,更不用说是为源语文化了。本文中,原作所起的只是位于原点的参照系的作用。明确这一点即可知,本文对译文与原作之间的距离的探讨,只是为了揭示其中的“操控”,并非出于对于所谓译文“忠实性”“准确性”的关注。   首先从可观测到的事实,即翻译文本本身出发:1983年初版时已删去整个第二十四章(作者申明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在未来将汇合的观点)和多处批判马克思主义、社会主义的小节和语句,得以保留的挑战译语社会主流意识形态的内容中有一些也被“弱化”翻译。1984年译本对初版时已经译出的、批驳马克思主义及其领袖的部分语句再做删节,得以保留的部分强度被进一步“弱化”。1996年译本对删节的内容作了一部分修复工作。此三个译本出版时间不同,但译者相同,始终是朱志焱、潘琪、张焱,译者主体性差异便可排除,但译文呈现的面貌却不尽相同,1984年译本受到的操控尤为严格,对此不妨举几处实例来看:   例一:   原文:Correct in identifying this dehumanization of interpersonal bonds, Marx was incorrect, however, in attributing it to capitalism.He wrote, of course, at a time when the only industrial society he could observe was capitalist inform. Today, after more than half a century of experience with industrial societies based on socialism, or at least state socialism, we know that aggressive acquisitiveness, commercial corruption, and the reduction of human relationships to coldly economic terms are no monopoly of the profit system.   TT1:马克思正确地指出了人与人之间这种非人性化的关系,但是马克思把这归罪于资本主义则是错误的。当然,他写书时所能观察到的工业社会,只是资本主义工业社会的一种形式。今天,在我们对社会主义和至少是国家社会主义的工业社会有了半个世纪以上的经验以后,我们知道,贪得无厌,商业腐化,人与人之间关系堕落到冷酷无情的金钱关系,所有这些,并不是利润制度所独有的现象。   TT2:马克思写书时所能观察到的工业社会,只是资本主义工业社会的一种形式。今天,在我们对社会主义和至少是国家社会主义的工业社会有了半个世纪以上的经验以后,我们知道,贪得无厌,商业腐化,人与人之间关系堕落到冷酷无情的金钱关系,所有这些,并不是利润制度所独有的现象。   TT3:马克思正确地指出了人与人之间这种非人性化的关系,但是马克思把这归罪于资本主义则是错误的。马克思写书时所能观察到的工业社会,只是资本主义工业社会的一种形式。今天,在我们对社会主义和至少是国家社会主义的工业社会有了半个世纪以上的经验以后,我们知道,贪得无厌,商业腐化,人与人之间关系堕落到冷酷无情的金钱关系,所有这些,并不是利润制度

文档评论(0)

130****9768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