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的邛崃异地安置区羌族民众饮食文化变迁.docVIP

关于的邛崃异地安置区羌族民众饮食文化变迁.doc

  1. 1、本文档共10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关于的邛崃异地安置区羌族民众饮食文化变迁.doc

  关于的邛崃异地安置区羌族民众饮食文化变迁 关于的邛崃异地安置区羌族民众饮食文化变迁 导读: [摘要]“5.12”汶川地震后,龙溪乡部分羌族居民因地震中存活空间遭受巨大破坏而搬迁至邛崃市南宝山安置区,面对震前与震后迥异存活空间所引起的居民生活的转变,笔者试图以羌民社会生活中饮食的变化为研究对象来解释饮食文化背后社会互动因子的转变,揭示羌族异地安置区身为“小传统”社会在现代化、工业化、全球化的时代背景下,作为社会有机体的一部分如何去适应社会转变,同时实现民族传统文化的传承与民族认同。   [关键词]羌族;异地安置区;饮食;变迁   1674-9391(2013)04-0054-08   美国著名人类学家雷德菲尔德(R.Redfield)1956年在他出版的《农民社会与文化》①一书中基于跨文化比较研究提出了“大传统(The great tradition)”和“小传统(The little tradition)”的概念。指出:“大传统在学校或庙宇中培养起来;小传统体现或保留于按照自己的方式发展的乡村社区生活中”。[1]即“大传统”是以城市为中心,由城市知识、政治等精英分子在文化层面上的一种构建。“小传统”是相对城市而言,土生土长于乡村的民间文化(folk culture)。文中笔者在探讨“大传统”与“小传统”社会时,并没有采用雷德菲尔德邛崃异地安置区羌族民众饮食文化变迁由提供海量免费论文范文的..整理提供,希望对您的论文写作有帮助.关于其概念内涵的界定,而只是借用其词汇来说明安置区内饮食文化变迁理由。即“大传统”指以汉族为中心的当地社会。“小传统”指异质的安置区。   汶川地震,无情地吞噬了安置区内羌族居民长久以来世代居住于此的传统存活空间——龙溪乡“老寨”。为防止灾难再次发生,在四川省委和省政府的直接关怀和协调下,羌族灾民参与考察下于2009年9月23日正式整体搬迁到邛崃市油榨乡和南宝山乡入住,即现居住于邛崃市安置区内直台村(D区)和木梯村(C区)。在与过去相比迥异的存活空间下异地安置区的羌族社会正在现代化、工业化、全球化的时代背景下发生着转变,笔者基于近两年来对安置区羌族社会的追踪调查,试图以羌族社会饮食文化为研究对象,从微观的角度揭示羌族作为“小传统”社会在新时代背景下的社会文化变迁。   一、迥异的存活空间   (一)被地震吞噬的老寨   直台村因村民居住在直台山上而得名。直台山海拔2500米,属于高山羌寨。直台村距离龙溪乡18公里,距汶川县31公里。2008年前,乡村之间没有公路,车辆无法通行,村民们到汶川县均需先步行到龙溪乡政府驻地,再从乡上搭乘由私人经营的小面包车到县城。所需生活用品通常是在县城购置后背回村;需卖的药材或其他物品也只能靠人背肩扛,辗转到县城 。2008年“5.12” 地震前修通一条乡村公路(当地人称其为“机耕道”)通往该村,人们可以坐小型拖拉机或骑摩托车来往于乡、村之间。饮水以前主要是到山上背水,2008年“5.12” 地震前将饮用水管通向村寨,实现了饮用水通村。   垮坡村海拔2100米左右。全村下辖2个村民小组(垮坡组和夕格组),其中夕格组(即搬迁至异地安置区内的木梯村C区)居住在夕格山上,海拔2800米,属于高山羌寨。夕格距离龙溪乡35公里,距汶川县城48公里。由于该组地处高山地区,山高路险,所以乡村间的道路一直没有修建通畅,只有靠山间小道与外界连接。村民们所需生活、生产必需品也须人背肩扛。饮水主要是到山上背水。直台和夕格村寨的经济主要是养植和挖药,农业生产以种玉米为主,以种植土豆、白菜等蔬菜为辅,均一年一季。每家每户均饲养鸡、牛、羊等家畜。农闲时,有富余劳动力的家庭,村民进山采药, 药材成为其家庭经济收入的主要补充。当地村民的主要食物以小麦、大米、玉米和土豆为主,小麦、大米均到县城购买。   (二)存活的选择——邛崃的新家   南宝山位于四川省邛崃市西部地区,距离成都市城区112公里、距离邛崃市城区40公里,幅员9123平方公里,海拔700~2025米,为邛崃市海拔最高的地方。其地山高坡陡,谷深沟狭,森林覆盖率在95%以上,动植物种类繁多。南宝山气候温和,光照充足,雨量充沛,四季分明。最高气温28℃,最低气温零下11℃,年平均气温15℃,年降雨量为1300毫米,无霜期240天左右,日照时间在1200小时左右。南宝山乡和油榨乡位于邛崃市西北角,与雅安市宝兴县大川镇接壤,距离邛崃市区48公里,海拔1300米左右,面积约100平方公里,交通方便。该地气候湿润,地势平缓,适宜农耕和种植。南宝乡是邛崃市的林业大乡,自然资源十分丰富,森林覆盖率达到94%,具有生物多样性等特征;油榨乡自然资源丰富,土地肥沃,森林覆盖面积一万余亩,竹子面积约万亩,茶叶、林果等资源也较为丰富,同时石油与天然气资

文档评论(0)

zhangningclb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