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请为后代留住乡土根
请为后代留住乡土根
陈志华,清华大学建筑学院教授,建筑学专家。1929年生于浙江省宁波市,1947年考入清华大学社会学系,1949年转营建系,系主任梁思成。1952年毕业于建筑系。当年留母校任教,直至1994年退休。早年主要从事外国建筑史研究,1987年他当选为俄罗斯古建筑科学院外籍院士。1989年后转入文物建筑保护及乡土建筑研究,对乡土建筑遗产进行保护,取得丰硕成果。主要著作有:《外国建筑史》、《外国造园艺术》、《意大利古建筑散记》、《外国古建筑二十讲》、《楠溪江上游乡土建筑》、《楠溪江中游乡土建筑》、《诸葛村乡土建筑》、《婺源乡土建筑》(合著)、《关麓村乡土建筑》(合著)、《俞源村》、《楼下村》、《中国乡土建筑初探》(合著)等。
步入耄耋之年的陈志华,笑称自己是“80后”。在很多人看来,他是何其幸运,能够成梁思成和林徽因先生的弟子,当面聆听教益。但是,他又是何其不幸,跟他的老师梁先生一样,把一生都献给建筑,不停地为保护古建筑而奔走呼号,却没有几个人肯听。
毫无疑问,陈志华是寂寞的,不知道他内心是否有晚年孔夫子慨叹“吾道穷矣”的悲凉。只知道,他内心一直念念不忘的就是那些正在迅速消失的乡土建筑,他要不余遗力地抢救它们。
他说,自己研究了一辈子外国的东西,老了却发现中国自己的好东西失去保护。为此,陈志华在退休之后,克服经费拮据等困难,20多年如一日,步履蹒跚地行走在颠簸不平的乡野路上,对全国近50处研究点展开考察工作。其中一项成果就出了二十多本书。也许有人会质疑他出书的速度,陈志华也很无奈:“出书实际上是为了抢救。因为破坏的速度太快了。如果保护好了,我们就用不着那么着急了。”
让人痛心的是,无论是学术界,还是官员,对乡土建筑的保护都认识不够。“很多地方因为弄错了一个新农村建设的概念,把老房子都拆光。我们毁掉了多少古村落!” 陈志华感慨地说:“如果决策失误,不管是在经济上,还是在文化上,损失都将不可估量。”
毋庸置疑,在文物保护上,我们跟西方比有较大的差距。陈志华回忆起,很多年前一位意大利的老太太带他???观家里房子的情景:“她拿着一盏很古老的琉璃油灯,指着壁炉边上只剩下不过三分之一的手绘花边说,这是洛可可的呀。你不知道她脸上洋溢的那种得意之情。这就是欧洲人对于文化遗产、文化成就的敬畏之感。”
陈志华在采访结束时总结道,我们不要因为一笔钱,就去放手拆除我们宝贵的文化资产——乡土建筑,它是不可再生的,一旦破坏,永不能修复。经济发展是很重要,但是能不能从文化的角度考量一下,目光放得全面一些,不要万事都只朝钱看。那样,社会会退化的。
那时的大学,那时的先生
学习博览:您当年考清华是在社会学系,为什么要转建筑系?
陈志华:我是因为对建筑有兴趣,觉得挺好玩的,就坚决地转了。从社会学转到建筑学非常顺利,我直接到梁先生家里说我要转建筑系,他正在吃午饭,饭桌上就同意说,欢迎欢迎,去办手续吧。
其实,这两个专业还是有联系的。因为建筑学里头就包含着很多社会学的东西。我们现在做的村落保护,很多是社会学、乡土文化学的问题。它的民俗、宗派等的种种制度,其实都是社会学的。我转系的时候,社会学的同学还笑话我,说我胆子小,不敢为社会学的发展斗争,结果几年后,他们被一网打尽。社会学太危险了,它犯忌。
学习博览:您做过梁思成和林徽因先生的学生,当时两位先生给您留下哪些印象?
陈志华:我转建筑系是1949年,那时梁先生很少开课,他经常在城里忙碌,找梁先生请教有点困难。毕业留系工作后,我一般有问题就去问林先生。当时,林先生身体不好,没有课,但是我可以去府上请教她。当然,次数不能多,时间不能长。
我去请教林先生的时候,教研组的胡主任会一再叮嘱我:千万要注意,林先生病得厉害,需要休息。她讲的问题你听懂了,要转身就走。虽然,转身就走很不礼貌,但是大家都怕林先生疲劳。实际上,根本走不了,她讲累了就伸出食指来示意暂停一下,过一会儿又接着讲。她恨不得把肚子里的知识全掏给你。
林先生知识很丰富。我们去之前,都事先拿小纸条写了几个问题带着,但是林先生通常一个问题讲起来就像讲一堂课,她太渊博了。
学习博览:两位先生对您治学有哪些影响?
陈志华:他们给我最大的影响就是:对学术问题要有献身精神。他们那时候去做田野考察,都是小毛驴拉着车,丁丁当当的就去了。有时候社会治安很差,还得弄几个武装警察跟着呢,那么艰苦。梁、林二位先生生活本来很优越的,但是他们能够到最艰苦的地方去,在吃不饱、生了病没药治的情况下,开拓学术,完成了大量的学术启蒙工作。
学习博览:那时候清华的教授都像梁先生和林先生那样对学生好吗?
陈志华:当然,那时老师是真关心学生。国民党抓左派学生,学生能躲在老师家里,一躲一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