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节与方言是乡土文学优胜点.doc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细节与方言是乡土文学优胜点

细节与方言是乡土文学优胜点   乡村,是主要的方言流通区,在乡土题材的文学创作中以方言俗语来表现它的细节,来贴近它的生活,可使作品更加鲜活,更加有味道,也更加有特色。当然,这样的方言运用不是照搬原话,以致造成阅读障碍,而且有许多方言也无法直接落实成文字,它必须与普通话交相融合,这样的语言落实到文本上,不体现为发音的不同,而是以其独有的语言逻辑、思维方式,以其独特的语气、习惯、修辞来承载地域风俗与特色文化。在这种创作实践方面,“山药蛋派”是一个典范。山西的作家,从赵树理到马烽、西戎、束为、孙谦、胡正,再到目前活跃着的一批年轻的作家,发扬和流传了这样的写作方式,取得了实绩,产生了影响。当然,在世界文学广泛交流的现状下,他们也尝试着更多的方式,并且形成了多元化的创作局面,然而最能显示成绩的,还是这样的乡土文学。比如近年来连续获得赵树理文学奖、庄重文文学奖、鲁迅文学奖的李骏虎,在“城市”多年、“现代”多年之后,逐渐将笔触转向乡村,以方言书写细节,打开了一个更加开阔的创作局面。本文将对其长篇小说《母系氏家》进行分析,以作以上观点的诠释。   一、方言俗语是流动的讯息   方言和俗语是分不开的。许多俗语都是在某个特定的方言文化背景之下产生的,离开了这样的土壤,就没有这样的说法与效果,正如网络催生了许多新词、新话一样。同时,方言俗语不是赵树理笔下李有才的板话,它们是没有版权归属的,其原创者是共同地域文化背景下的所有人,而且它们不是刻板的、一成不变的,而是一直在使用中创造、在创造中流传的。其一大特色是运用修辞,这些修辞有的是已经命名的,有的依然无法归类。最显见的修辞是比喻。比如给兰英拉皮条的老金菊表述自己出身的不好,说:“我出嫁时我娘给了我一对银镯子,轻得跟麦秸编的一样”。这话一看,就知道这个故事一定不是发生在江南。人们总是习惯于拿最熟悉、最普遍、最亲近也最易想到的事物来作比,因此,作物,是可以为人物定位的,也因此,仅凭一句话,就反映了一部书的地域特征。后面的故事中有一句俗语与此形成了对照。红芳决定要贩苹果,跑到邻居家去借秤,邻居婶子说:“红芳呀,不收秋不打夏的,你戴这么个大草帽子干啥,我都没认出来。”——“不收秋不打夏”,透露的还是一年收割两季的北方地域特征,所谓“打夏”,意即收麦子,与“麦秸”正相呼应。   俗语又因表达需要与作用的不同而有不同的表现方式,《母系氏家》中最惯用的一种是“隐语”,一种“话中话”的说话方式。比如兰英和长盛第一次偷欢,兰英“先放下枕头,再铺好被子,最后把自己脱光,钻进被子里去。长盛呆呆地看着,不解其意。兰英睡好了才说:‘要做夫妻就正儿八经做,别急急火火像做贼。’长盛笑了,心说这媳妇子就是和别人不一样。兰英呵斥道:‘你还不脱,等着过年啊?’”——“等着过年啊?”这样的话,有意义?还是无意义?反正她就是不直说,她就是要遮着,而她又不是故意遮着,这不过是大家在面对“慢人”的时候所习惯的一种修辞而已。后来兰英做了婆婆,与儿媳妇不和,儿媳妇红芳对别人说:“我跟上人去河西贩苹果,闲着也是闲着,省得在家里让别人的眼窝不好受。”虽然未指名未道姓,也没有讲一件让她不开心的具体事,但是听者一听便能够明白,这也是一种“隐语”的效果,这种简洁的沟通,是大的文化背景在人们心理上产生投射作用的结果。   对于浸淫于一个大的地域文化语境之中的人来说,许多话是不用明说、直说的,对话人之间由此产生了一种可以“意会”的本领,虽然外人听来跳跃性极大,同一环境里的人却是可以听懂的。当兰英一家决定抱养兰英哥哥的孙子之后,女儿“秀娟问她妈:‘我舅舅那里说定了吗?’兰英说:‘那是我哥,又不是外人,他还要咱的钱啊?’”——正是由于对方是娘舅,所以秀娟不好直说。不想后来舅家还真要钱了,却也因是亲戚而没明说。兰英领着儿子、儿媳、女儿一块儿到了医院,兰英见外甥媳妇不舍得孩子,就对嫂子说,别急着出院,养好了再回去。“嫂子说:‘不了不了,这就回啊,就等你们把娃抱走呢。等下就办出院手续。’兰英看她一眼说:‘福元装着钱哩。’嫂子就吩咐她儿子:‘你去和福元把住院费算了。’”——一方含蓄着说,一方就挑明了表明自己有准备、很坦荡,互相都照顾了面子,给了个台阶下。然而这个事情还没结束,背着兰英,舅家又让福元出两千块钱“营养费”,福元一时没带那么多钱,只好出去借。舅舅回到病房,依然用了心机,不说福元借钱去了,只说住院费福元已经交了,手续还没办完。——住院费都交了,那还有什么手续没办完呢?如果说前面的“隐语”是为了提醒对方,这里这样说就是欺瞒了,可是,这也是生活中时常会发生的事情,是一种说话的艺术,只是,此时的动机不再有给对方台阶下的成分,而纯粹是为了给自己遮脸了。   “隐语”而外,还有说反话的时候。红芳煎药治不孕,兰英对药味过敏,可又渴盼着抱孙子,只好“难过地躺在床上

文档评论(0)

130****9768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