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古族饮食、服饰用语英译现状探究.docVIP

蒙古族饮食、服饰用语英译现状探究.doc

此“教育”领域文档为创作者个人分享资料,不作为权威性指导和指引,仅供参考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蒙古族饮食、服饰用语英译现状探究

蒙古族饮食、服饰用语英译现状探究   【摘 要】察哈尔蒙古族文化是草原文化的集中体现。本文将从“翻译功能论”和“交际翻译论”出发,以察哈尔蒙古族为例,对蒙古族饮食、服饰用语的现有译文、翻译方法进行探讨,并提出可行性建议,旨在引起相关部门和专家学者对民族文化英译问题的重视,早日实现民族文化翻译的规范化。   【关键词】察哈尔蒙古族文化 饮食 服饰 翻译   【中图分类号】H31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3)12-0038-02   一 探究背景   蒙古族是一个勤劳智慧、思想开放、善于学习、勇于探索的民族,在长期历史发展过程中,为中国北方游牧民族的草原文化书写了浓墨重彩的一笔。察哈尔文化是蒙元文化的集中体现,流传至今的饮食、服饰文化极具地域和民族特色,是草原文化的绚丽瑰宝。   “十八大”明确提出要“深化改革开放”,内蒙古致力于建设“民族文化大区”的背景下,规范翻译蒙古族饮食、服饰的用语,加强蒙古族文化的对外宣传迫在眉睫。对察哈尔蒙古族文化的规范化英译,有利于促进蒙古族文化的对外传播与推广,带动文化产业的发展。   二 国内外研究现状   国外曾对翻译规范和原则做过探讨和研究。著名的德国翻译家凯瑟琳娜·莱斯、费米尔、诺德等提出了“翻译功能论”。他们认为,翻译方法和策略必须由译文预期目的或功能决定,翻译时参照系应当是译文在译语文化中所预期达到的一种或几种交际功能。这为特定语境下对译文进行调整甚至改写提供了标准,是对传统“等值观”翻译理论的一项重大突破和补充。英国著名语言学教授彼得·纽马克在《翻译教程》中提出了“交际翻译理论”,倡导更注重译文的读者对象,译文要符合译语规范。此外,国外对蒙古族民族典籍《蒙古秘史》的翻译也取得了可观成就。20世纪60年代,英国著名汉学家、翻译家阿瑟·韦利根据汉语总译翻译了《蒙古秘史》的故事部分,并将译文收入《蒙古秘史及其他》一书,由George Allen Unwin出版社出版。尽管韦利采取了摘译的方式,对部分故事情节取精去繁,但是其译文流畅生动、贴切自然,在文学性和艺术性的追求方面造诣颇深,对《蒙古秘史》在西方的传播和其后的英译本都产生了一定影响。   国内在此领域也有相关研究。内蒙古工业大学外国语学院教授陈亚杰和副教授王新在《目的论视角下少数民族特色词汇翻译》一文中,从“翻译目的论”的视角出发,对现行音译、意译、直译和移译等翻译策略用于翻译蒙古族特色文化词汇进行了探讨,主张博众家之长,采用中和翻译策略,以达到弘扬民族文化和跨文化交际的目的。这一理论对研究蒙古族饮食、服饰的翻译规范提供了直接指导。黑龙江大学硕士杨波在“翻译目的论指导下的食品包装英译”一文中,利用“目的论”等相关理论的指导,研究不同文本类型下的翻译策略,归纳出适合食品包装英译的一套翻译程序,为研究蒙古族食品的英译提供了参考。   三 英译现状   尽管国内外相关领域的研究取得了一定成果,但是由于蒙古族饮食、服饰的用语英译研究横跨民族学和翻译学,尚未形成体系,因而长期处于一个被忽略的学科边缘地带。   目前,部分以察哈尔为主的蒙古族饮食、服饰用语的英译遵循了“翻译功能论”和“交际翻译论”的原则,注重译文在译语文化中的交际作用,同时又恰当地体现了蒙古族文化的深厚底蕴,客观地反映了蒙古族文化的地域性和多元性。例如:“察哈尔银镶珊瑚妇女头饰”被译为“Silver head-dress with coral of Chahaer Mongolian woman”,较为准确全面地传达出了头饰的特征、佩戴人群,并对地名采取了音译的措施,处理较得当。又如,将“立羊形金戒指”译为“Gold standing-ram-shaped ring inlaid with gem”,就把戒指的形状、特质形象地描绘了出来。然而,很多译文存在以下问题:   1.对蒙古族饮食、服饰文化的理解欠缺全面和深入,翻译词不达意,造成文化缺失   例如,将“蒙古靴”和“摔跤服”直译成“mongolian boot”“wrestling dress”不但没有体现出蒙古族服饰的特色,反而让外国读者一头雾水。实际上,“蒙古靴”特指靴头上翘、靴体宽大的传统民靴;“摔跤服”是由袒露胸部的坎肩和宽大的长裤组成的特色工艺服饰。只有熟悉这些民族特色词汇的文化内涵,才能实现较为理想的翻译。   2.部分译文省略不当,没有清晰地传达蒙古族独特的文化气息   笔者曾深入内蒙古博物馆拍摄,发现“黑绒宝石顶立沿帽”被简单地翻译为“man’s woolen hat”,显然忽视了“宝石顶”、“立沿”等具有民族特色的细节;“鎏金铜冠”被翻译为“copper hat”,处理过于简单;将“琥珀珍珠耳饰”译为“pair of earrings”,

文档评论(0)

130****9768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