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黄花岗七十二烈士陵园》导游词.docVIP

《广州黄花岗七十二烈士陵园》导游词.doc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广州黄花岗七十二烈士陵园》导游词.doc

广州黄花岗七十二烈士陵园 讲解线索: 【历史回顾】-【陵园大门】-【墓道】-【幕塘】-【纪功坊】-【其他墓地】 【历史回顾】 黄花岗七十二烈士陵园是国务院公布的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它位于先烈东路,是孙中山先生领导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烈士墓地,是广州近代革命的重要见证。 武昌起义之前,孙中山已经领导过八次武装起义了。这八次起义,都是在广东组织的,而最著名的一次,便是被称为黄花岗起义的辛亥“三二九”起义。 1910年11月,孙中山召开了马来亚槟榔屿会议,参加者有黄兴、赵声、胡汉民等。会上,孙中山分析了形势,认为革命风潮已胜,起义时机已成熟。于是,大家决定1911年春在广州集合各省革命之精华,发动大规模起义,先占广州,再由黄兴率领一军进军湖南湖北,由赵声带领另一军出江西攻南京,两军会师长江,然后北上直捣北京,推翻清朝。 (槟榔会议决策) 起义日期原定在1911年4月13日。不料4月8日发生了革命党人温生才刺杀清广州将军的事件,反革命加强了戒备,到处搜捕革命党人。这样,原定的起义计划受到了影响。起义日期几次改变,最后由黄兴确定在4月27日,亦即农历的三月二十九日发动。由于敌人戒备森严,革命党人联络困难,加以部分枪械未到,致使原定的四路进攻计划无法落实,最后只有黄兴统率的一军孤军作战。 3月29日下午5点半,一声螺响,黄兴带领着所谓的敢死队“选锋” 130多人,臂缠白布,从越华路小东营5号总指挥部冲出,直捣总督衙门。两广总督闻风逃跑,革命党人遂火烧总督府。起义军退出衙门时,遇到大批清军伏击,展开了激烈的巷战,终于寡不敌众,绝大多数革命党人壮烈牺牲。事后,革命党人的遗体被陈尸在咨议局前的旷地上,惨不忍睹。同盟会员潘达微先生冒着生命危险,收集了死难烈士遗骸七十二具,丛葬于现在的黄花岗,这便是“黄花岗七十二烈士”的来历。 (黄花岗七十二烈士的来历) “三二九”起义中革命党人的英勇牺牲精神震撼了中国,敲响了清朝的丧钟,黄花岗起义成为武昌起义的前奏。正如孙中山所说的国内革命之势以之造成。果然,几个月后,武昌起义爆发,终于推翻了清朝的统治。 【陵园大门】 陵园的正门是开着三个拱门是模仿凯旋门的建筑。孙中山在门额上题写了“浩气长存”四个金色大字。“浩气”者,“正气”也。七十二烈士舍身取义的凛然正气。浩然正气! 【墓道】 穿过门洞,是长达230多米的沿坡而上的墓道。墓道中段,有一拱桥跨越一个月池,又被称为默池。是因为我们走上拱桥,由于斜坡的作用,便会不由自主地把头低下,就像低头默念,使人肃然起敬。 【墓塘】 墓道北端墓堂,这就是七十二烈士陵墓了。墓塘不取圆形,而采用正锥形,四周护了铁链,显得更加庄严。正中墓顶是四柱碑亭,方柱状的碑上刻着“七十二烈士之墓”。这几个字是烈士方声洞的哥哥方声涛写的。碑亭顶部的形状想一个悬钟,称为“自由钟”。 【纪功坊】 墓塘后面这座设计奇特而精美的建筑是纪功坊。纪功坊上的横额有“缔结民国七十二烈士纪功坊”12个字,由著名的革命党人章炳麟书写。坊墙正面刻着和正门相同的“浩气长存”四个大字。纪功坊顶层中间有72块长方形青石堆砌而成山形,象征七十二烈士。青石上面刻着各个国民党海外支部的名称。这些青石,都是国民党海外支部敬献的。七十二块献石,表达了海外华侨缅怀烈士的心意,同时也记载了广大侨胞爱国的革命传统。 献石堆顶上,屹立着自由女神像。她与美国纽约的自由神像相似,左手拿着法律书,右手高擎火炬。表达了要为建立自由、平等国家而奋斗的革命思想。献石底座两侧,各有一条石折柱,柱上挂着石雕花环。折柱寓意烈士的牺牲犹如栋断梁折,两花环则代表人民对烈士的缅怀之情。 纪功坊后面是一块青石碑刻。碑文长达3000余字,详述了黄花岗起义的历史和陵墓修建经过。原来,起义失败后,潘达微收敛的烈士遗骸是72具。这七十二烈士的姓名,在1922年核实后,刻入第一碑,立在墓塘的右侧。后来,在1932年,又继续复核审查,核实烈士14人,收入第二碑,立在墓塘的左侧。两碑合计共是86人,就是这碑阴开列的名单。解放后,1986年,经调查核实,又补上了梁纬烈士。总计有姓名和事迹可考的是87名。其实,这次起义死难的烈士有100多人,由于当时纪律规定不准互问姓名,所以至少有十多名烈士姓名至今仍难以查考。 【其他墓地】 我们从墓寝的左边走,迎面的这棵松树,是孙中山先生在陵园建成时亲手种植的。当年植树4棵,只有这一棵保存至今。在松树前面,是潘达微先生的墓。潘达微生于1880年,是广东番禺人,同盟会员,49岁去世,第二年移葬于黄花岗。当年烈士的遗骸被清政府暴尸在咨议局前的旷野,惨不忍睹。潘达微冒着生命危险,以平民报记者身份多方奔走,并以房契作抵押,购得东郊红花岗,安葬了72烈士。葬后,潘达微以《咨议局前新鬼录,黄花岗上党人碑》为题,将安葬烈士的情况在报纸上作了报道。

文档评论(0)

changlipo2019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