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住房建筑质量是“以房养老”重中之重
住房建筑质量是“以房养老”重中之重
2003年,时任中国房地产开发集团总裁孟晓苏最早引入并提出中国的“以房养老”概念。2006年全国政协十届四次会议上,全国政协委员、建设部科学技术司司长赖明提交了“以房养老”的提案。2012年全国“两会”上,贺强等全国政协委员再次提交了“以房养老”方面的提案。一时间,“以房养老”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
一、 “以房养老”模式及各地的初步尝试
“以房养老”又称 “住房反向抵押贷款”或“倒按揭”,起源于荷兰,发展成熟于美国,是指房屋产权所有者将房屋抵押给银行、保险公司等金融机构,后者对房屋进行综合评估后,依据估值定期给房主发放固定养老金,房主继续拥有居住权直至去世,金融机构出售其抵押房屋,所得用来偿还贷款本息,剩余部分归抵押人或者其继承人所有。“以房养老”使房产兼具了居住和养老的双重功效,其本质是在保证老人“居者有其屋”的前提下,通过“倒按揭”取得一定的财产性收入,为居民即期消费提供贴现的金融安排。
“以房养老”概念引入至今,各方不断进行着各种尝试,如北京成立“养老房屋银行”、上海实施“以房自助养老”、南京实行“以租换养”等模式,试图推进中国式“倒按揭”的步伐。中信银行通过发行“信福年华”借记卡,尝试“倒按揭”,开启了国内银行试点“以房养老”业务的先河。“以房养老”理念很美,但是试点结果均未取得预期的效果,相关行业观望情绪浓重。对此,大多学者将其原因归结为:一是传统观念的根深蒂固;二是住房价格和风险具有不确定性;三是人的寿命难以预测;四是房产评估存在问题,二级房地产市场发展滞后;五是法律法规不健全等。目前,北京、南京等地陆续将“以房养老”纳入十二五规划,提出“鼓励商业保险企业、商业银行或住房公积金部门建立公益性中介机构,开展试点业务”。
诚然,试点不顺与上述种种解释不无关联,但是“以房养老”之基乃是房屋,没有房屋何谈“以房养老”?可以说,房屋质量是“以房养老”的前提,否则谈不上抵押价值,更不存在资产收益。
二、“质量门”——“以房养老”模式的关键节点
当前,很多房屋质量问题,从“楼倒倒”、“楼脆脆”、“楼高高”、“楼歪歪”、“楼薄薄”、“楼裂裂”、“楼泡沫”到“墙脆脆”、“瘦身钢筋”、“屋漏漏”等等,一度成为保障房质量的代名词,并被解读为“质量门”频频被曝光,甚至是一些知名房企也纷纷深陷“质量门”。
据业内人士透露,当前爆出的各种“质量门”只是“冰山一角”。事实上,墙体渗水、石材断裂、装修和施工中的“偷工减料”现象一直存在,已经成为业内心照不宣的“通病”。旨在打造民心工程的保障房意在使“居者有其屋”和“经济适用”,绝非不要质量。
政府部门逐项验收,监督、监管似乎很周密,但仍不能有效防止房屋建设的“怪象”迭出。究其原因,所谓的程序往往都在“纸上”完成,除了质监站对程序进行监管、备案,只有监理公司在具体负责,而监理公司又受开发商的雇佣,即项目的质量保障基本上是靠开发商的自律。显然这种“自律”并不可靠。有专家指出,由于技术原因,即便是现场检测也会有很多质量问题难以发现,更何况是这种“纸上验收”?保障房的监管看似“谁都管”,到最后是“谁都不管”,保障房质量谈何保障。诚信缺失、制度约束的缺位、监管形同虚设等因素成就了一系列“豆腐渣”工程。一位专家坦言:“如果质量不能保障,将会形成一批数量庞大的垃圾工程,造成非常大的浪费和遗留问题”。对于“以房养老”模式的房屋而言更是如此。
三、“短命”建筑难堪“以房养老”
我国是世界上每年新建建筑量最大的国家,但建筑“短命”现象却相当普遍,平均寿命只能维持25~30年。住房寿命可以说是“50年罕见,30年普遍”。反观西方发达国家,英国的建筑平均寿命达到132年,美国的建筑平均寿命也达到了74年。在英、法等欧洲国家百年以上的老宅比比皆是,许多老住宅在显要位置用醒目的阿拉伯数字标注着建造年代,说明当时的建造者对它能够经久耐用、世代相传充满自信。当今欧洲的居民也以能住上老住宅为荣,并且认为其建造年代越久价值越高。国外的许多经验表明,住宅的实际使用年限不仅应当超过规定为50年的设计使用年限,而且许多还可以超过100年。
我国建筑短寿的原因,诚然有城市规划的一面,但更主要还是住宅质量。某些工程设计、施工规范或标准过低埋下了事故的隐患。德国之声电台网站指出,与德国相比,中国公路桥的造价过低,完工时间过快。曾经发生事故的阳明滩大桥,从开工建设到建成通车,只用了18个月;而德国修建一座跨水域的高速公路桥至少要耗时2年,最多5年,并且在实际设计以及施工时会以该承重额的两倍左右的标准来修建,以此做到“万无一失”。国外的建安成本一般占房地产总开发成本的70%,其他的地价及税费仅占房价的30%左右;而在我国正好相反,建安成本的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