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型中国”背景下媒体人责任.doc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转型中国”背景下媒体人责任

“转型中国”背景下媒体人责任   中国30多年的改革开放,在创造了世界发展史上奇迹的同时,也经历着急剧的社会变革和转型,积累了大量社会矛盾和问题,这些矛盾和问题近年来正集中地凸显出来。这一转型期,是一个巨变而又多元的现代化过程,社会结构转型使一些媒体人的思想处于活跃而无序之中,多元共生的价值观念使一些媒体人缺少了理想信念。在这种情况下,媒体人需要从责任意识和职业自觉上审视和把握自己。笔者通过对2013年部分传媒人物的分析解读,探讨在“转型中国”如何做一名出色的媒体人。   “弘扬主旋律、传递正能量”,担当起引领社会舆论的责任   在2013年传媒人物中,有三名记者令笔者难忘,他们分别是央视记者翟树岩、《乌鲁木齐晚报》记者拜璐、海口电视台记者丘航亮,这三名记者在深入基层采访中献出了宝贵的生命。   2013年3月21日,央视记者翟树岩在前往四川省受旱严重的地区之一——眉山市春耕一线采访报道途中遭遇严重交通事故,因伤势过重不幸以身殉职。中华全国新闻工作者协会决定追授他“全国优秀新闻工作者”称号,并对他的先进事迹予以通报表彰。翟树岩是央视七套《聚焦三农》栏目组最年长的记者,无数次奔赴地震、泥石流、洪水、雨雪冰冻灾害现场采访报道,多次获中央电视台和农业部优秀作品奖。58岁的翟树岩已近退休之年,仍奔走在采访工作的一线,让人敬佩。   2013年4月18日上午,新疆《乌鲁木齐晚报》记者拜璐在乌鲁木齐市解放南路与团结路交汇处的施工现场采访时,不幸遭遇车祸,当场殉职,令人扼腕叹息,又感佩其敬业精神。   2013年3月2日,海口电视台记者丘航亮在连续工作14个小时之后,突发脑溢血去世,年仅38岁。2013年8月26日,丘航亮被追授为“全国优秀新闻工作者”。   把这三位记者放在当前传媒人的现状中思考,他们“弘扬主旋律、传递正能量”,以职业自觉担当起引领社会舆论的责任,令人敬仰。当前,某些媒体人出现的价值观迷失等现象,以及有损社会健康发展的观念和行为,影响了媒体的公信力。在此情况下,急需在各种价值目标中重建处于统摄和支配地位的凸现社会主流的意识形态。???建这个价值体系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各个社会责任主体共同努力,推动主流意识形态的建立与发展,引领社会的价值判断。在这方面,深入千家万户的媒体人有独特的作用。如果在这方面不尽心尽职地担当,不认认真真地表达和呼吁,甚至有意或无意地迎合、参与到喧嚣之中,是对社会的不负责任,也是对受众的伤害。   透过翟树岩、拜璐、丘航亮这三位记者,我们可以看到,媒体人只有不断以职业自觉担当引领社会舆论的责任,“弘扬主旋律、传递正能量”,才能赢得尊重。而回头看《新快报》记者陈永洲,则显然成了反面教材,他连续报道中联重科的问题,被长沙警方以涉嫌损害商业信誉罪跨省刑拘,正当全国记者都为他鸣不平时,却爆出了他“收黑钱、写黑文”的事实,损害了媒体人的形象,影响了媒体的公信力。   “心中有深情、脚下有泥土”,担当起舆论监督解决问题和提振基层生活尊严感的责任   在2013年传媒人物中,既有勇敢敬业进行舆论监督解决问题的记者,也有深入基层发现生活之美的记者,他们让人感佩。   《三湘都市报》记者戴鹏装扮成流浪者进入救助站暗访,不料被毒打,遭遇“恐怖救助之旅”。可能事前他就预料到了被打的结果,但仍然前行,可谓是“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   郑州晚报新闻中心记者常亮,擅长新闻纪实摄影,作品在全国摄影艺术展、中国新闻摄影年赛、上海国际摄影展、“金镜头”中国新闻摄影作品评选等大赛中,频频获得奖项。他拍摄的《清洁工为儿子赶蚊子》照片在网上被转发,引起广泛关注。此前,他拍摄的《那一秒,我在郑州》、《最美乡村女教师李灵》等曾获多个奖项。他关注城市中的基层民众平凡真实的生活,镜头中多有暖意,让人感动于人间的真情。多年来,他深入一线采访,拍摄采访了“中国最美乡村女教师”李灵、“送水哥”、“气球奶奶”、“最好的岳父”等感人至深的人物。他说:“记者是职业,记录是职责,关注身边需要关注的人和事,让感动常在……”   以上两位传媒人,有一个共同的特点是:“心中有深情,脚下有泥土”,担当起舆论监督解决问题和提振基层生活尊严感的责任。当前社会矛盾由于各种原因而大量滋生,各种利益冲突日益显现。其中基层群众的情绪尤其应当引起高度重视。出色的传媒人一定会更多地心系基层群体,把关注民生的视角更多地放在基层群体的身上:一是监督社会更好地解决突出的民生难题;二是不断发现生活之美,提振普通群众的生活尊严感、幸福感。   同时,笔者想谈的另外一个问题是:心系弱势群体做舆论监督,要谨防把个案上升为普遍现象。看问题、写文章、发议论一定要从实际出发,不仅要想“怎么看”更要想“怎么办”;不仅要想“对不对”、“该不该”,更要想“行不行”、“能不能”。

文档评论(0)

erterye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