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踏歌行》一个80岁老诗迷人生检阅.doc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踏歌行》一个80岁老诗迷人生检阅

《踏歌行》一个80岁老诗迷人生检阅   60多年前,一位青年自湘江之滨来到海淀。他就是解放后海淀区文化事业的开拓者之一,诗人、书法家易海云先生。   易海云先生从小就爱好诗词和书法,少年时代即有诗词问世,数十年间笔耕不辍,先后出版了诗集《长天云海路漫漫》、《新千年诗集》,诗论集《中国诗歌向何处去》,散文集《海淀杂记》、《云海春鸿集》,传记文学《田汉一家》(与人合著),电视剧剧本《潇湘夜雨》(与人合著),专著《老子通读》等。   易先生在《中国诗歌向何处去》一书中,大力倡导“用现代语言写诗,尽量不用难懂的古代语言,不用或少用典故,不能食古不化,要多向民歌民谣学习。”他主张用多种形式写诗,他说诗歌要大众化,让大众喜欢。他笔下的诗歌语言通俗,格调清新诙谐,感情真挚细腻,意境优美。他还坚持艺术创作要精品化,好诗词要达到三新,即新思想、新语言、新语境。这正是诗歌发展的生命力。   在书法上,易先生同样主张大众化。他从小不临习篆书和草书,而专攻颜楷,尤着力于《麻姑仙坛记》,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在成立海淀书协之后,易先生又以颜楷为基础,临习二王及魏碑,吸取各长,渐渐形成自己的艺术风格。既庄重又秀美,既平整又开张,既规矩又放达,既朴实又寓灵动性。易先生书法的另外一个特点,即所属内容大抵都是自己所作诗词。因之抒写内容娴熟于心,蘸墨挥来一气呵成,作品自然气韵生动。   斗转星移。60年前的年轻诗人如今已到了耄耋之年,易先生已经为北京、为海淀倾其一生所能,正如其诗所云“满腔热血当油点,不尽江河日夜心。”恰逢此时易先生的《踏歌行》合集出版,故汇集各界名流齐聚一堂,分享先生60余年的光辉成就,同时也共同倾听一个八十岁老诗迷的汇报。   易海云的创作经历   及艺术成就   卫汉青   海淀区文联主席,中关村杂志社社长、总编辑,诗人   易海云同志1934年出生于湖南长沙,1951年参加工作,曾任海淀区文化局副局长,区委宣传部副部长,1986年组建区文联并兼任文联主席,1994年退休。退休后他始终坚持诗歌创作以及推广普及,担任香山诗社社长,北京诗词演唱团团长,并亲自创办海淀区华夏卿云之声诗词演唱团,担任团长。他是中华诗词学会会员、中国楹联学会会员、北京作家协会会员、北京书法家协会会员、海淀书协名誉主席。   易海云同志从小与诗歌结缘。他儒学功底深厚,热爱传统诗词,同时密切关注形势发展,21岁就撰写了《论诗歌的民族形势》的论文,既倡导新诗,也鼓励传统诗词与新诗的相互借鉴融合。   他长期担任行政工作,在工作之余坚持笔耕不辍。在60多年创作研究中涉猎范围十分广泛,除了诗词,戏剧、散文、书法都取得了较高的成就。前不久在北京市委宣传部和北京市文联举办的全国剧本征集活动中,他和彭哲愚共同创作的电视连续剧《潇湘夜雨》被评为十佳优秀剧本。与此同时,他潜心研究老子思想,将老子的自然哲学思想与人生相结合,形成了独到的养生哲学理论。至今,他已出版各类专著十余部。新近出版的《踏歌行》是他在行将80高寿之际又一次对人生和创作的检阅。   首先,《踏歌行》是正气之作,正能量之作,主旋律之作,是北京精神的生动写照。   第二,易海云同志古典诗词的造诣非常深。中国是千年诗国,中国传统诗歌句式工整,琅琅上口,语言精粹,意味深远,深入浅出,易海云同志做了很好的传承,把中国传统的精髓文化传承下来了,又把古代和现代风格融进去,做了非常有益的探索。   第三,易海云同志50年代初就到海淀了,得天独厚的自然环境也给他提供了营养,他的诗歌画面感非常强。诗集叫《踏歌行》,让人想起南宋著名的诗画家马远的代表作《踏歌图》。海云同志虽然不是画画的,但他的诗集情景交融,很有特色。   今年是易海云同志的80寿辰,我们用这样独特的形式为他祝寿,希望他再接再励,不断耕耘,到90和100岁的时候再举办类似的活动!   我和易海云   一起工作了一辈子   张宝章   海淀区政协原主席、著名史地学家   我和海云一块工作了一辈子。我从25岁调到海淀区委宣传部来,他那会儿23岁,是老宣传部的干事。   在1958年大跃进的时候,区委宣传部在全区搞“诗画满墙”,人人做诗人。海云主持创办海淀第一个诗刊,还跟宣传部的同志共同写了一首《海淀是个好地方》,这首诗由两位作曲家谱了曲,1958年传遍全区,那时几乎什么大会都要唱这首歌。   上世纪60年代中期的文化大革命开始以后,易海云受到别人的陷害,受尽了苦头。这段时间,我们一起参加了曙光读书班,我们又到海淀五七干校住一个屋,一起割稻子,上山拣牛粪,修马路。后来修水库的时候,我们又住进了一个屋。为水库运送的第一车工料就是我们推的,一直到最后一车水泥石头。每车石头五六百斤,每车水泥大概有八九百斤,八个小时推一百多辆,每天要运上几万斤,整

文档评论(0)

130****9768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