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院校实验室等场所安全文化与安全绩效之相关研究.doc

大学院校实验室等场所安全文化与安全绩效之相关研究.doc

  1. 1、本文档共28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大学院校实验室等场所安全文化与安全绩效之相关研究

- 大學院校實驗室等場所安全文化與安全績效之相關研究 吳聰智 弘光科技大學工業安全衛生系 (投稿日期:93年7月 93年9月 日) 摘要 二十多年來各界對安全文化的起因、內涵及影響,並沒有太多共識,而且大都欠缺理論模式以解釋安全文化與安全績效的關係。因此,本文基於系統理論,以建立二者的可能關係。台灣地區135所大學院校的239位勞工安全衛生人員,於民國90年完成自陳式問卷調查。經以皮爾森積差相關及典型相關分析結果顯示,安全文化與安全績效呈顯著正相關,並以逐步回歸分析結果顯示,人為飾物乃安全績效之最佳預測因子。基於研究結果,乃建議大學院校可透過創造積極的安全文化,以改進安全績效。 關鍵詞:安全管理、安全績效、安全文化 緒論 背景與動機 組織文化雖然是複雜且模糊之概念,但由於它能夠提供組織行為的參考架構,以影響組織效能。因此,組織文化通常被認為是存在的,而且具有舉足輕重的影響力(Schein, 1992)。Kotter Heskett (1992)的研究顯示,組織文化對組織績效具有重要的影響,決定組織未來的成敗。大學乃以研究學術、培養人才、提升文化、服務社會及促進國家發展為宗旨(林紀東、蔡墩銘、鄭玉波、古登美,1995)。至於大學院校實驗室、試驗室、實習場所或試驗工場(以下簡稱「實驗室等場所」),係一個適當地安排各種設備以讓學生學習某項學科技能或驗証科學定律的場所(楊朝祥,1984)。實驗室等場所是否可以實現此一角色期待,必須建基於其是否具備有良好的工作環境,而此一環境的建立則有賴於積極文化的建構。 安全文化(safety culture)乃組織文化的次系統(Cooper, 2000; Cooper, 2002),而安全績效(safety performance)係組織績效之子組合(李長貴,1997)。由於安全文化乃組織文化的面貌之一,它被認為會影響成員的態度及行為,乃至於組織未來的安全績效(Cooper, 2000)。Blair (2003)指出,要改進安全績效的重要事項之一,乃是建構正面的安全文化。國外有關研究顯示安全文化對安全績效具有整體性的影響(Molenaar, Brown, Caile Smith, 2002)。國內許多實務者或學者(蔡永銘,1998;戴基福,1998;蘇德勝,1998;詹火生,1999)雖然認為安全文化與安全績效可能具有正相關,但是,至目前為止仍欠缺本土性實證結果的支持。 理論基礎 如同組織文化的概念,吾人對安全文化的概念可能會有選擇性的知覺。二十多年來各界對安全文化的起因、內涵、及影響,並沒有太多共識,而且大都欠缺理論模式以陳述安全文化與安全績效的關係。終究,理論模式乃任何科學企圖的起點(Guldenmund, 2000)。組織安全管理乃是科學、技術、及哲學等科際整合的學科,而系統理論具有科際整合的功能,適合處理安全管理所面臨的問題。本文乃企圖運用系統理論,以探究安全文化與安全績效的可能關係。 Bertalanffy (1969)提出一般系統理論 (general system theory),在在說明須要展現科學各領域中的基本概念系統,以發揮科際整合之功能。二次大戰之後,社會科學紛紛使用系統分析來檢視人類的行為,組織管理的領域亦不例外。組織系統理論有兩個重要概念:Bertalanffy一般系統理論在組織上的應用;使用量化工具及技術,來理解組織變項與環境變項間的複雜關係,以利最佳決策。組織系統理論主張組織是開放的系統,組織中的次系統之間具有不可分割的相互依賴關係,而且與外在環境常處於交互影響及相互依存的狀態。 然而,一般系統理論無法使吾人瞭解組織內部實際運作情況,換言之,吾人知道輸入與輸出是什麼,至於組織運作過程、及組成要素間之交互作用情形無從知悉,如同黑箱子一般。是故,社會系統理論(social system theory)乃應運而生。Getzels Guba (1957)認為社會系統係由在理念上彼此獨立,但在實際上卻交互作用的兩組層面所組成。一層面是機構對其中各組成角色的期待,以達成團體的目標為原則;另一層面是個人與其人格需要。機構與個人兩層面相互影響而產生所謂的社會行為。 Scott (1961)認為系統包含有個人、正式組織、非正式組織、融合程序、及實體環境乃交互作用之五大成分。組織必須重視個人的動機及態度,期使組織目標與成員需求一致,並且多方運用非正式組織及融合程序,建構舒適、安全及健康的實體環境,以發揮綜效。在正式組織中,必然存在某些工作團體,由於這些團體的存在,機構的「期望」與成員的「需求」得以交互作用並且修正彼此的行為。當團體成員工作一起時,角色期待與成員需求的動態關係自然產生。另外,工作團體本身也會發展自己的非正式組織,以建立團體規範,而影響組織之行為(黃昆輝,1995;H

文档评论(0)

qiwqpu54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