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豆舞女》中物哀.doc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伊豆舞女》中物哀

《伊豆舞女》中物哀   摘 要:“物哀”作为一个重要的文化概念既是大和民族集体无意识的民族美学,也是日本文学千百年来不变的审美追求。因“忠实地立足于日本的古典文化和文学”获得诺贝尔奖的川端康成更是“物哀”概念的杰出表现者。川端的小说《伊豆的舞女》中使“悲从属于美,又使美制约着悲,淡淡的悲与真实的美交融在一起,创造出一种悲哀美的抒情世界,”淋漓尽致地表现了日本幽雅纤细的物哀之美。   关键词:日本 物哀 川端康成 伊豆的舞女 悲美   “物哀”(物の哀れ)作为一个重要的文化概念,既是大和民族集体无意识的民族美学,也是日本文学千百年来不变的审美追求。川端康成是近代日本这一审美传统最杰出的继承者,并凭借对日本传统的美学的卓越表现获得诺贝尔文学奖。其中,《伊豆的舞女》是较早表现这一传统的作品,作品通篇散发着且哀且美的情趣。   ――物哀在美丽的日本   江户中期的国学家本居宣长在评论紫式部的《源氏物语》时第一次提出了“物哀”的范畴。   《源氏物语》描写了光源氏游走于多个女性之间的爱情和生活故事,但在紫姬世后不久,看破红尘的光源氏隐遁出家。本居轩长认为紫式部通过光源氏的爱情和生活经历,道出了生命的无常以及人在种种境遇时的真情实感,读者在无常的悲哀中,其被触动的心灵能够获得深沉的宁静之美,这就是日本的“物哀”。由此,本居轩长进一步细化了物哀的概念,本居认为“在人的种种情感上,只有苦闷忧愁悲哀也就是一切不如意的事才使人触动最深”,但“悲哀只是哀中的一种情绪,物哀不仅限于悲哀的精神,凡高兴有趣愉快可笑等一切都可以称为哀”[1],“物哀就是善于体味事物的情趣,并感到渗入心灵的事”[2],“是客观对象与主观情感一致而产生的一种美的情趣, 是对客体抱有一种朴素而深厚感情的态度作为基础的; 并且在此基础上所表露出的内在情绪是非常静寂的,它交杂着哀伤、怜悯、同情、共鸣、爱怜等感动的成分”[3]。现代日本学者久松潜一将“物哀”进一步分类,分为感动、调和、优美、情趣和哀愁等五大类,其中物哀最突出的是哀愁。[4]我国日本文学研究专家叶渭渠先生认为,“物哀”的思想可以分为三个层次:“第一个层次是对人的感动,以男女恋情的哀感最为突出;第二个层次是对世相的感动,贯穿在对人情世态包括“天下大事”的咏叹上; 第三个层次是对自然物的感动,尤其是对季节带来的无常感的感动,即对自然美的动心。”[5]   花开花落、月晴圆缺、四季变换诸此种种山川草木、宇宙万物的生命无常都使人感觉悲哀,但日本民族却在此悲哀中获得深沉而永恒的静寂之美,这就是日本式的物哀之美。由此可见,“物哀”不仅指的是悲伤、哀伤的情绪,是以物为情感对象而体验到的人生种种的真实情感,也包括喜悦、同情、怜爱、感动感伤等一切真实的情感,而人在此体验中能够获得深沉宁静的诗意美感和生命的情趣。   纵观日本文学史,物哀之美比比皆是。被誉为日本《诗经》的《万叶集》有多个篇章都以哀而不伤的笔调描写了恋人的别离和爱慕之情,给人以纤细柔和的审美感受。诞生于镰仓时代的《方丈记》、《徒然草》在表现生命无常的悲哀时,使人获得隽永的审美感。到了近代,川端康成则成为了日本这一审美传统最杰出的继承者。   川端康成认为: “平安朝的‘物哀’成为日本美的源流”,而“悲哀这个词,同美是相通的”。川端康成继承并发扬了这一美学传统,并因其卓越地表现了日本传统的美学,获得1968年的诺贝尔文学奖。瑞典皇家文学院常务理事、诺贝尔文学奖评选委员会主席安德斯?奥斯特林在授奖词中如此赞扬川端康成对日本传统美学的继承:“川端先生明显地受到欧洲近代现实主义的影响,但先生也明确地显示出这种倾向:他忠实地立足于日本的古典文学,维护并继承了纯粹的日本传统的文学模式。在川端先生的叙事技巧里,可以发现一种具有纤细韵味的诗意。小说以卓越的感受性,表现了日本人心灵的精髓。”川端康成对日本物哀传统的继承在多个作品中都有所表现,其中《伊豆的舞女》是较早表现这一传统的作品,小说通篇散发着且哀且美的日本式的审美情趣。   ――《伊豆的舞女》中的“物哀”   1926年,新感觉派运动在日本文坛如火如荼地进行时,川端康成却将目光转向日本幽雅、哀美的审美传统,根据自身1918年赴伊豆半岛旅行的经历,写出了被誉为“昭和时代的青春之歌”的《伊豆的舞女》。《伊豆的舞女》描写了孤儿出身、性格被严重扭曲的“我”“忍受不了令人窒息的忧郁”,到伊豆旅行的路途中偶遇舞女、荣吉等巡回艺人。在优美的伊豆美景中,“我”和舞女阿熏之间产生了淡淡的爱情,但两人谁都没有说出来,直到我离开坐上回东京的客船,舞女和我都未向彼此表白心迹。随着轮船驶入大海,一段若即若离的青春之歌就此戛然而止。《伊豆的舞女》娓娓叙来,全文散发着平安王朝幽雅、纤细的物哀之美,标志着川端康成向日本物哀传统的回归。   

文档评论(0)

317960162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