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细节,做有温度新闻.doc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重细节,做有温度新闻

重细节,做有温度新闻   [关键词]细节;现场;新闻   细节,是新闻中细小的情节,也是最具体的、有声有色的、新颖传神的细小事实。美国记者休·马利根说:“生动的细节可以使纸面上的文章留在人的心灵上,渗透到人们的情感中去。”新华社资深记者冯东书说:“细节是简单的,但是由于它是有特定个性的实事,给人的印象能胜过许多形容词。”   在从事新闻报道工作十几年来,通过学习和实践,深感恰如其分地运用细节,对于表现人物的风貌,揭示事件的真谛,深化新闻的主题,增强新闻作品的艺术感染力,具有画龙点睛的作用。   一、寻觅细节 细心观察现场   要想使新闻描写具体,细节感人,情节曲折,就需要记者丢开文件,丢开电话,丢开网络,到现场用眼睛观察,用耳朵聆听,用嘴巴提问。因为记者只有先自己感受了,才能把感受讲给读者。   2002年3月,牡市发生一起骇人听闻的案件——一名父亲将自己五岁的儿子活活地打死了。笔者闻讯后,先后采写了三篇报道。在这组报道中的第二篇,在派出所民警的配合下,来到孩子的居住地,试图对还事发当晚发生的一切,并想通过这对父子的生活环境,探究他们的内心世界。但是,由于孩子已经死亡,孩子的父亲又被关在拘留所里,使这次采访成为“无人接受采访”的采访。   为了让此次采访不虚此行,又能生动有物,笔者只能“于无声处抓细节”,调动所有的感官对现场进行搜索,终于在孩子的小床上零乱的书籍和玩具中,发现了一本绘满了儿童画的本子。从那稚嫩的笔画可以看出,这显然是那个孩子的笔迹。   由于在事发前,孩子的妈妈与丈夫产生矛盾,已离开家一段日子。在这本图画中,记者发现孩子画的最多的就是房子。其中几幅房子的画上,总是重复地写着这样几个字——“妈妈走了?”“妈妈、姐姐走了?爸爸在?”,每句话的后面又都有一个问号,而在其中一幅房子的画中,却有些不同。这幅画不但有房子、树木,还有月亮、星星、闪电和漫天的雨点,房子上仍然歪歪扭扭地写着四个字——“妈妈走了!”。可是,这次记者看到这句话的后面却是一个惊叹号……笔者不仅将这些细节详细地写到了稿子中,并还在最后总结到:“只有5岁的王旭并无法知道自己曾经温馨的家发生了什么,更无法用准确的语言和文字表达自己的感受,但他却用小手握着画笔表现着自己内心的疑惑和不解。在他幼小的心灵中,妈妈的离开对他来说,就有如是一个风雨交加、电闪雷鸣的夜晚。记者不能完全体会到小王旭是怎样度过妈妈离开的那些日子,但画中铅笔绘成的雨点却已变成丝丝凉雨击打着记者的心……”   在这篇报道中,没有一句对话采访,完全是记者靠眼睛观察、靠触摸去感受和寻找能服务文章主题的细节,并最终成就了一篇感人和令人反思的新闻报道。   二、抢抓细节 重在别出心裁   细节是具体的,有见微知著的魅力,有时比抽象的道理更有说服力。报道中显形、传神、传情,要靠细节。无疑,细节是新闻的活力所在。一篇新闻作品,尤其描述类新闻,能感染人并留在人们记忆中的往往是细节,没有细节的新闻作品缺乏应有的感染力和感召力。   现场新闻里就必须要有细节的描写、描绘,才能把最真实的新闻展现给读者。而在新闻发生的过程中,细节往往被大量纷杂的现象所掩盖,这需要记者要在第一时间站在新闻发生的现场独具慧眼的挑选。要完美地表现新闻,让其原汁原味,亲切感人,就必须别出心裁想方设法抓取细节中的精彩亮点。   2001年7月13日,在中国申奥成功的当夜,笔者被安排采访牡丹江街头市民的反映。笔者在走访了市中心多条街路后发现,街上庆祝的人很多,但要是泛泛进行描述不仅会超出编辑所要求的字数,而且稿件也会显得空洞无物。那么,要想使稿件生动起来,让读者如临其境,就必须在其中寻找有特点的情节,抓取精彩的细节。   于是,笔者在欢呼的人群中,选取了祖孙三代一起到步街上庆祝的一家人;在饭店门前开香槟庆祝的食客;肩扛摄像机记录这一时刻的老人;在江边组织学生接力跑庆祝的学校……用白描式的手法将这些细节一一表现出来,让文章有声有色、亲切逼真。   系统思考与细节观察,就是要求我们要做到又见树木又见森林。观察是记者发现新事物、探索新规律的最常用的武器。发现新闻能力减弱则是观察意识的淡漠,尤其是处理不好系统思考和细节观察的关系。在采访和调查研究中要想发现真正有价值的东西,就必须在系统思考的前提下,进行有意识的观察,只有这样,才能防止“视而不见”的现象发生,才能真正做到“见人之所未见”。   三、提炼细节 凸显新闻价值   著名新闻学者李希光将好新闻的标准概括为:清澈、简练、聚焦、有细节、有诱惑力、能唤起人们的好感。所以,细节不仅仅是通讯、特写写作的一个成功点,消息的写作也不例外。只不过在惜墨如金的消息写作中,对细节的运用、表达,少有像通讯、特写那样陈铺落墨的,大多点到为止,常有一个动作、一个物件、一角场景、一种特

文档评论(0)

fangsheke66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