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期有关港台流行音乐及其对大陆流行音乐影响争鸣.doc

新时期有关港台流行音乐及其对大陆流行音乐影响争鸣.doc

  1. 1、本文档共23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新时期有关港台流行音乐及其对大陆流行音乐影响争鸣

新时期有关港台流行音乐及其对大陆流行音乐影响争鸣   摘要:20世纪80年代以后的新时期,有关港台流行音乐及其对大陆流行音乐影响的争鸣主要在大陆专业音乐界一群“保守派学者”和“部分开明学者”之间展开。争鸣的焦点由最初的“存在的合理性”逐步转向“产生的必然性”和“如何发展我们自己的流行音乐事业”。在今天,无数事实证明:这是一次非常重要的、不可避免的、继往开来的争鸣,其规格之高、历时之长、规模之大、影响之远,都是当时的人们难以预料的。   关键词:新时期;港台流行音乐;大陆;民国流行音乐;争鸣   中图分类号:J609.2文献标识码:ADOI:10.3969/j.issn1003-7721.2013.02.002   本文中的“港台流行音乐”即1949年后深受民国流行音乐影响、在香港和台湾地区得以延续和进一步发展、与港台两地特有地域文化相融合的一种大众音乐形式。文中的“流行音乐”即新时期秉承民国流行音乐和港台流行音乐的传统、以“通俗音乐”的面貌开始出现、和“严肃音乐”、“新潮音乐”呈三足鼎立之势的一种大众音乐形式。   因“新生革命政权的需要,人民和历史的需要”[1],新中国成立前30年里民国流行音乐在大陆销声匿迹。“十七年”期间的一场有关轻音乐的“讨论”,又将风雨摇摆中的轻音乐推向了消亡的边缘。到了“文革”期间,流行音乐彻底与中国人民的文化生活挥手告别。打倒“四人帮”后,时代的舞台和广大的受众都在千呼万唤流行音乐的再次登场。遗憾的是,由于“断奶”和多年的“营养不良”,流行音乐显然无法在80年代初期的中国大陆一蹴而就。于是,良莠杂陈的“港台流行音乐”趁虚而入抢占了这块凋零的花圃,“俘虏”了内地一大批对流行音乐“如饥似渴”的受众。   与受众们异口同声的反应相异,此时大陆专业音乐界对港台流行音乐的“入侵”表现出莫衷一是、众说纷纭的看法。肯定论者因其“对1979年以后我国大陆通俗音乐①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有效的刺激作用”[2]而欢呼已见“新时代的曙光”[3],否定论者则因其“相当严重的精神污染”[4]而惊呼已入“神界的黄昏”[5]。尤其在1978-1993年间由政府文化部门、中国音乐家协会、音??期刊编辑部等单位召开的有关流行音乐的大大小小的十余次座谈会、研讨会上,音乐界的专家、学者们针对由港台流行音乐及其引起的大陆流行音乐普遍存在的“五多”②等问题展开了热烈的、甚至是针锋相对的讨论和争鸣,为90年代及之后大陆流行音乐的合法生存、蓬勃发展理顺了思路、奠定了基础、扫除了障碍。   鉴于此,本文将努力勾勒出新时期这场有关港台流行音乐及其对大陆流行音乐影响的争鸣之历史原貌,为今后进一步研究港台流行音乐、新时期大陆流行音乐作必要的铺垫。   否定论   实事求是地讲,新时期伊始,大陆专业音乐界的一些权威专家、学者对港台流行音乐的所谓“冲击波”是持否定或质疑的态度的。此态度普遍反映在:将流行音乐的局部当成整体,极力放大流行音乐的劣根而缩小、忽视其可取之处,常常拿战争年代和“十七年”期间的革命歌曲、群众歌曲的标准来衡量流行歌曲,以及想当然地将流行音乐置于专业音乐、传统音乐的对立面等等。毫不夸张地说,港台流行音乐当时引起的轩然大波与其说是一次争鸣,倒不如说是一场论战。   1980年2月由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和《歌曲》编辑部联合举办的“听众喜爱的广播歌曲”评选活动落下帷幕,最终由全国广大听众评选出的《祝酒歌》、《妹妹找哥泪花流》等“十五首”歌曲榜上有名。这“十五首”歌曲均为抒情歌曲,其中还不乏早已销声匿迹十余年的爱情歌曲。“十五首”的浮出水面一方面表明大陆的歌曲创作在港台流行音乐大举“进犯”之前就走出了“高、快、硬、响”的时代,另一方面亦预示着大陆在事隔30年后开始有了“准流行歌曲”。诸“十五首”作曲家们在“突破禁区”的同时,宣告了此时的大陆歌坛已然开始尝试“将颂神的歌还给人”,逐步加大、加强对象“小草”一样的普通人的情感世界的关注。这是新时期歌曲创作和“十七年”、“文革”两个阶段最显著的不同之处。令人意想不到的是,此“十五首”歌曲在赢得广大受众青睐的同时,却引起了专业音乐界一部分领导、专家的异议之声,被认为是“评选的范围(指作品和作者)太窄了”、“评选的方法简单化了”和“缺乏对推广的作品进行仔细的、严肃的分析”[6]等,并以期用后来的“十二首”歌曲来取而代之。当然,最终结果自然在人们的意料之中。而不久后的1988年兴起的“力争摆脱港台音乐模式,寻找大陆自身风格定位点”[7]的“西北风”,更是在“十五首”歌曲的基础之上再次引起了音乐界的专家、学者们的瞩目。在宏观上,来自西北的专家认为“西北风”是“东南沿海刮过来的新的‘假大空’风”,故“西北人、西北音乐工作者根本就不承认”[8];在微观上,有专家指出“西北风”中有着“雷同化、公式化

文档评论(0)

189****7685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