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性知识与学校德育生活化创新.doc

  1. 1、本文档共10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地方性知识与学校德育生活化创新

地方性知识与学校德育生活化创新   当代的学校德育实效性不尽如人意,与德育历来崇尚“宏大叙事”,重视普适性,以及由此而带来的德育外在性有关,因此,提升学校德育实效性的关键在于将学校德育生活化。近年来,广东省以地方性知识沟通国家意志与现实生活,通过生活化创新,拓展育人新途径。   地方性知识;学校德育;生活化   李小鲁,广东省教育厅原巡视员,广东省中小学德育指导委员会主任;傅薇,广东外语外贸大学辅导员,讲师   一、学校德育生活化是提升   当前学校德育实效性的关键   长期以来,道德被认为是一种社会规范,道德教育则被看作是“将一定社会或阶级的思想观念、政治准则、道德规范转化为个体的思想品德的教育活动”。对于道德的这般理解,直接导致了道德的外在化以及学校德育的“去生活化”。然而,道德的内在性与个体性使得道德教育应该以道德规范的主体内化为目的,并在人的社会化过程中内化为人的自律原则和精神价值尺度。教育对象不是脱离地域、社会、家庭的抽象的人,而是在一定的地域文化熏陶下耳濡目染的、具有特定地域文化中介影响下的自我,所以,如果学校德育仅仅局限于课堂,脱离世间,远离生活,拒斥社会,那它就一定外在于人的成长。   “去生活化”的学校德育缺乏可信度、说服力和感染力,让学生感觉非常陌生;以灌输绝对性的国家价值的学校德育在实施过程中逐渐退化为单一的政治教育,超越了学生在道德方面的实际习得水平,不仅挫伤学生道德学习的积极性,还会激起逆反心理。因此,当前学校德育对社会现实生活的脱离和对学生生活的脱离,是影响学校德育实效性的关键因素。   在相当长的一段历史时期,道德教育的传播渠道较为单一,受众的一体化程度比较高,信息来源较为狭窄。这些社会历史条件决定了道德教育只需要政党的动员、组织系统及社会资源,就能够收到良好的教育效果。而在当前各地地方特色鲜明、利益分化多元的社会背景下,道德教育不仅要靠局部的政治宣传和动员,还需要具备一种全方位的教化、整合与引导作用。因此,学校德育的一个重要的功能就是要把复杂而多元的思想意识引导和整合到符合社会总体与根本利益的价值尺度上来。要实现这种整合功能,就必须将传统单一、局部的宣传工作转化为多样与整体的价值引导和道德教化,由传统德育的一般性“教育”转化为各具特色的“教化”,将作为国家意志的德育教学大纲、德育教材和学校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与社会生活、学习生活和个体的生活实际全方位结合起来,因此,学校德育生活化的关键问题是要将国家意志与现实生活相结合。   二、地方性知识是连接国家意志与   现实生活的桥梁   建国以后,全国各地实行统一的、高度集权的课程管理制度,学校德育也概莫能外。这对于保证德育教学的质量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但也存在一个很大的弊端,即高度统一的课程制度无法兼顾地方社会与个体发展的差异性和多样性需求,导致了国家意志与各地社会实际及各地学生发展实际相脱离。每一个地区,每一个学校都有自己特有的环境、层次、传统、优势,依据当地特色而开展的学校德育才具有生命力。因此,应该以地方性知识的介入来沟通国家意志与现实生活,从而推动学校德育生活化。也只有如此,才能解决高度统一的国家意志与各地社会、个体发展的差异性和多样性之间的矛盾。   “地方性知识”的概念来自于美国人类学家克利福德·格尔茨。格尔茨非常赞同韦伯的观点—人是置身于自己编织的意义之网中的动物,这种意义之网就是文化。[1]地方性知识改变了人们对于知识普遍性的简单认识,促使人们回到知识生产的具体情境中,在特定的文化场域中去理解、建构,并最终形成新的知识体系。[2]地方性知识主要有这样几种形态:观念形态、文本形态、文化传统形态、物质具象形态、活动形态和仪式形态。我们的国家历史悠久、幅员辽阔,地方性知识资源很多,如何做到去粗取精、去伪存真,辩证地对“地方性知识”的价值进行甄别和吸纳,是在学校德育生活化中用好地方性知识的首要问题。   首先,要选取正向的、有生命力的地方性知识。同一地方性知识可能同时具有正反两方面的意义。以祠堂文化为例,它既有唤起人们的身份认同感和地方凝聚力的正向价值,也有对于“他人”的排斥和离心的反向价值。地方性知识在不同的程度上包含有“贫困”的成分。[3]由于地方性知识与地方社会的现实生活紧密关联,这种高效维持地方社会稳定秩序的地方性知识也可能是藏纳很多保守态度的死角,正是改革力量无法深入的地方。因此,在将地方性知识引入学校德育的对象体系时,要从国家意志出发,选择那些具有生命力,面向时代的地方性知识。比如广东潮州在开展学校德育工作时,以“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文化自觉,激发学生的文化自豪感”为目标,注重将潮州传统的“亲”“和”文化渗透在学校德育中,结合本地社会生活,增强其针对性和实效性。[4]   其次,要对地方性知识进行由表及里、

文档评论(0)

189****7685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