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姚祺儿、姚勇儿上海爷叔“滑稽经”
姚祺儿、姚勇儿上海爷叔“滑稽经”
2013年5月,上海兰心大戏院,一场题为《上海爷叔讲上海》的沪语单口演出,将滑稽演员姚勇儿的名字重新带回到上海观众的视线里。宝蓝色领结、雪白的小翻领衬衫、奶白色西裤配上西装背带,以及那头梳得纹丝不乱的经典背头,身材高大富态的姚勇儿往兰心的舞台中间一立,就是一个的的刮刮、腔调十足的“上海爷叔”。整整两个小时的演出,没有提示,没有提词板,除了一段萨克斯演奏的过场,没有任何其他花哨的辅助桥段,全凭姚勇儿的单人单口,单枪匹马。从远东第一高楼和平饭店的卓然崛起到旧上海十里洋场的历经变迁,从外国冒险家们的纷至沓来到中国民族资产阶级的奋发中兴,“爷叔”用一口地道且怀旧的上海方言,生动丰富、戏谑有趣的讲述方式,与台下的老朋友小朋友一道历历细数上海开埠 170 周年的风华往事。
“今年恰好是上海开埠170周年,我对上海的感情太深了,我觉得我可以,也应该讲讲我所了解到的上海的历史,和大家共同回忆上海的过去,共同分享上海的辉煌,使得大家更加热爱上海这座城市。”这正是姚勇儿在阔别上海滑稽舞台24年之后,终于下定决心“重出江湖”的动因所在。“一开始确实有点紧张,毕竟那么久没有和大家见面了,观众还买不买我的账?5月先是演了8场,加上7月、8月、10月的演出,迄今为止总共做了14场,总体来说各方面的反响都蛮不错。到了2014年的春节还会再度与观众见面。”
和姚勇儿谈起上述话题的时候,我们正坐在凯司令西餐厅的二楼窗边的座位上,窗外则是永远繁华精致的南京西路。一起的还有姚勇儿的胞兄、如今上海滑稽剧坛领军人物之一的姚祺儿。
毫无疑问,会选择这样一个充满老上海气息的怀旧地点,是两位“上海爷叔”的主意。一是离姚勇儿的公司很近,二来本身就是两位经常碰头吃饭的地方。餐厅的服务员显然也是熟稔的,一进门便用上海话热络地招呼着,说是已经留好了“老位子”。姚祺儿照例是“老花头”:一份土豆色拉、一碗罗宋汤、一块炸猪排。姚勇儿则要了一杯咖啡,说是自己中午饭一向吃得晚,现在还不到辰光。“搿么餐前面包侬吃脱。我的土豆色拉侬还稍微吃一点。”两人以一种家常而随意的方式交换着彼此的意见,就像寻常所见的任何一对亲爱的弟兄。事实上,这也确乎是一次见缝插针式的采访。姚祺儿正要开始他新戏的彩排,而姚勇儿则因为工作的关系频繁往来于香江与沪上,留给我们的共同时间,只有这样一个边吃边聊的中午。
“不容易”,这是哥哥姚祺儿对弟弟的《上海爷叔》的评价。“七十年代末八十年代初,他已经是上海滩上非常有影响、也非常著名的一个滑稽演员。最早的‘王小毛’就是他扮演的,《滑稽王小毛》的主题歌也是他唱的。我一点也不瞎讲,当时勇儿要比我这个阿哥红。”姚祺儿笑着对我讲,“虽然离开上海滑稽舞台二十多年了,但是姚勇儿这个名字,别说滑稽同行,就算是观众也都不曾忘记。直到现在,我姚祺儿的影响也可以说是交关大了吧,还是有人会管我叫姚勇儿。”
“爹爹姆妈本不希望我们搞滑稽”
在很多人看来,既然家中有姚慕双周柏春这样两尊大神坐镇,身为晚辈的姚祺儿姚勇儿会走上滑稽艺术道路,根本顺理成章。然而现实的情况恰恰是,姚慕双先生对于自己的子女进入滑稽界抱着虽不曾激烈反对、也不愿大力促成的态度——“好好较读书!”这才是姚氏夫妇日常挂在嘴边的句子。
姚周两位先生之所以会从事滑稽事业,本身就是一场阴差阳错。如果不是遭遇家庭经济变故,毕业于当时沪上响当当的“精英学校”育才公学、“英文交关灵光”的姚锡祺恐怕会沿着洋行职员的道路一直走下去,世上便没有了“姚慕双”这一号人物;而同样在育才公学就读的三弟姚振民也不会“暗搓搓”地改名“周柏春”,偷偷跟着哥哥一起在电台一搭一唱演起了滑稽。“从前唱滑稽经常被人家看不起,兄弟都唱滑稽总觉得有点难为情,所以我决定改名换姓,跟母亲姓周。”周柏春先生曾经这样解释自己艺名的由来。或许也正是因为个人的这种经历,在姚慕双先生潜在的想法里,读书到底是人生首选的正途。
“爸爸妈妈对我们的学习特别重视,尤其是妈妈。我外公外婆家里都是大人家,妈妈是复旦大学法律系毕业的高材生,她对我们非常非常严格。”姚祺儿说。
在弟弟姚勇儿的眼中,“读书好得不得了”的哥哥姚祺儿始终都是他们兄弟姐妹几人学习的榜样。“有一次哥哥因为什么原因,考试成绩不是很理想。也就这么偶尔的一次。姆妈来接我们放学,知道了之后非常生气,一路上都在批评他,批评得老结棍,劈头盖脸。”这件事让年幼的姚勇儿“触动很大”,至今依然记忆犹新,而“夹紧尾巴好好读书”也成了姚氏兄弟青春词典里最重要的一句座右铭。
不过在子女的教育问题上,姚慕双先生和太太显然扮演着不同的角色。“相比姆妈,爹爹的教育方式更温和一些。每次有谁被姆妈批评了,第二天爹爹就会带他出去吃一顿好吃的。一方面是安抚,另一方面也是要告诉他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