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茯苓、菝葜及萆薢本草考证及其鉴别.docVIP

土茯苓、菝葜及萆薢本草考证及其鉴别.doc

此“医疗卫生”领域文档为创作者个人分享资料,不作为权威性指导和指引,仅供参考
  1. 1、本文档共10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土茯苓、菝葜及萆薢本草考证及其鉴别

土茯苓、菝葜及萆薢本草考证及其鉴别   [摘要] 通过对土茯苓、菝葜及萆薢原植物的本草考证,明确土茯苓等3种药材临床使用的正名,为临床用药提供文献依据,确保中医临床疗效。以谢宗万先生创立的中药品种理论为指导,运用中药品种本草考证的思路与方法,对这些相关品种从古至今的发展进行系统的考证研究;利用文献考证与植物标本、药材标本相结合的研究方法进行分析。土茯苓等3种药材品种的基原植物古今大致相同,早期文献中对几种药材的名称并未作严格区分,造成异物同名相互混用,其药材性状不尽相同。土茯苓等3种常见中药属同名异物,疗效不同。   [关键词] 土茯苓;菝葜;萆薢;本草考证;统一药名   [收稿日期] 2012-12-12   [基金项目] 北京市中医管理局“谢宗万名家研究室”项目( 2009-SZ-A-24)   [通信作者] *郝近大,研究员,博士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为中药材品种本草考证、鲜品中药研究与开发及本草学史,Tel:(0102879, E-mail:jinda@   [作者简介] 白宇明,副主任药师,研究方向为中药鉴定学,中药本草考证,E-mail:bym0106@ 土茯苓、菝葜及萆薢在历代本草记载及使用就有同名异物现象,现代各地区习惯用药名称也很混乱。对名实不符的异物同名品,要根据它们本身的具体不同性质区别对待。首先要恢复它们的本来面貌,按照它们本来固有的药名和药性功能去应用,为此就能避免异物同名而造成的混淆错用。笔者通过对这3种中药进行本草考证,结合植物标本和药材标本,搞清其来源。并在实际应用过程中,以《中国药典》为准,力争一药一名,避免混淆应用。   1 土茯苓   1.1 本草考证   土茯苓始载于梁·陶弘景《本草经集注》[1],称“禹余粮”、“白余粮”,被列为中品。陶隐居云:“南人又呼平泽中有一藤,叶如菝葜,根作块有节,似菝葜而色赤,根形似薯蓣,谓为禹余粮。言昔禹行山乏食,采此以充粮,而弃其余。此云白余粮也。”简要叙述了其植物形态和药材性状,并解释其“禹余粮”名称的由来。   唐·陈藏器《本草拾遗》[2]云:“根如盏连缀,半在土上,皮如茯苓,肉赤味涩,人取以当谷食,不饥……今多生海畔山谷。”称其为“草禹余粮”,以区别“禹余粮”,但其对植物形态的描述,可见后世称其为“土茯苓”、“红土苓”的由来。   宋·苏颂《本草图经》[3]谓其“刺猪苓”,文具猪苓条下曰:“今施州有一种刺猪苓,蔓生,春夏采根,削皮焙干。”并附施州刺猪苓图。从附图来看与菝葜属植物相符。而“彼土人用傅疮毒殊效”可确定与现今使用的土茯苓一致。   明·兰茂《滇南本草》[4]中载有2种土茯苓,一曰:“一名冷饭团,子名仙遗粮。味苦微涩性平。治五淋,赤白浊,兼治杨梅疮毒。”所附墨线图实为云南地区习惯用药金荞麦 Polygomnum cymosum Trev.。一曰:“气味甘淡,无毒。主治食之当谷不饥……祛风湿,利关节,杨梅疮服之最良。或误服轻粉、水银毒,周身筋骨疼痛……滇中方可用。”附图与今光叶菝葜即土茯苓正品的植物形态相符。可见在明代,土茯苓已有名称及使用混乱的情况。   明·李时珍《本草纲目》[5]中始用“土茯苓”一名,将其释名为土萆薢、刺猪苓、山猪粪、草禹余粮、仙遗粮、冷饭团、硬饭、山地栗等。曰:“土茯苓楚蜀山箐中甚多,蔓生如莼,……其根状如菝葜而圆,其大若鸡鸭子,连缀而生,远者离尺许,近或数寸,其肉软可生啖,有赤白两种,入药用白者良。”从李时珍对其产地及植物形态的描述和附图[5]来看,与现在多数地区使用的土茯苓(红土苓)相吻合。李时珍力争一药一名,避免同名异物,为后世所沿用。   明·李中立《本草原始》[6]:“引《名医别录》……故今尚有仙遗粮,冷饭团之名,亦其遗意也。”其附图及图下示:“土茯苓,土象其色,茯苓似其形,内有赤白,皮俱赤黄,肉软味甜。”也进一步证明了所载土茯苓的植物基原与今相符。   从治疗上看,《本草从新》[7]曰:“治筋骨拘挛,杨梅疮毒。”《本草正义》[8]曰:“其解水银、轻粉毒者……故专治杨梅毒疮……一切恶症。”其治疗杨梅疮毒,解水银之毒之效与今之功用相符。   1.2 考证结果   上述历代医药学家对土茯苓在植物形态、药材性状和功能主治上的论述一致,证明土茯苓其用药的延续性——植物形态与疗效应用古今一致。通过分析可以认为本品的基原为百合科光叶菝葜 Smilax glabra Roxb.的干燥根茎。   1.3 性状鉴别   药材为不规则块状,稍扁或略呈圆柱形,有结节状隆起,具短分枝。长5~22 cm,直径2~5 cm。表面黄棕色或灰褐色,粗糙,常有刀伤切口及侧根残余部分,上端具茎痕。质坚硬,不易折断。断面粗糙,有粉性,类白色至淡红棕色,有的储藏越久颜色越深。(根据生长环境不同

文档评论(0)

bokegood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