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论史铁生西方资源及其意义
论史铁生西方资源及其意义
摘 要: 笔者认为,研究史铁生的关键词当然脱离不了其生命中的苦难残缺意识以及其超越性意义。但是如果我们追问:史先生的作品何以如此鼓舞人心?史先生向何处超越?其精神资源在哪里?①则会发现,停留于对史铁生生命过程大发赞歌是轻飘的。“没有世界文学就没有中国现当代文学。”史铁生的精神资源必然要追溯到西方。本文认为史铁生的作品在明言层面与未言层面都与基督教生存观联系密切。正是基督教信仰这一西方资源,使得史铁生的作品由内而外地焕发一种救赎意义的美。
关键词: 直面死亡 基督信仰 救赎意义
史铁生先生,一个出生于1951年,经历了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运动,在21岁上患上腿疾,从此扶轮问路,靠写作活着,死于2010年12月31日的,亲切如父兄的作家,今天还响彻在人们的耳边。他的作品比岁月还多,“职业是生病,业余是写作”。1983年,《我的遥远的清平湾》获得当年“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被认为“洋溢着对我们的土地和人民耿耿深情”(冯牧《愿史铁生健步前进》,《文艺报》1983年第6期)。但是1985年,《命若琴弦》则拉开了与“时代”的距离。当1991年《我与地坛》发表之后,整个文学界对史铁生这个名字及其文学写作的欢迎,已经达到了无以复加的程度。很快,1995年,他又出版了获得华语文学奖的《务虚笔记》。将近十年后,新长篇小说《我的丁一之旅》又向读者展示了他独特的生命积淀。这过程中,还有许多优秀的中短篇小说。比如《钟山》集里面的《原罪宿命》、《关于詹牧师的报告文学》、《我之舞》等等。(本人只列举本文将要重点阐述的文本)
而对于史铁生作品的研究情况则大多以感悟式纪念为主,(如王安忆的《史铁生:金石为开》、周国平的《史铁生——中国最有灵魂的作家》)等。也有人从生命意识角度②、苦难意识角度③进行梳理。史铁生作为一个从个体残疾走向人的普遍残疾的独特发现者,文字具有悲天悯人的沉痛感、豁然开朗的明净感。他的写作中由瞎子的一千根琴弦的盼望,到地坛公园的园神、上帝的守候,出现了超越于当代的神圣性话语写作。史铁生作品中对人的基本问题??深度思考、对人的根本困境的终极关怀,都因为宗教情愫而获得非凡的意义。已经有人探讨史铁生与宗教的关系。比如《“生本不乐”——浅谈史铁生作品中的佛学思想》(《焦作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9年02期赵彩霞)、《史铁生小说中的东方美学》(《当代作家评论》1997年03期,发表时名为《史铁生的文字般若》张柠),再比如《原罪与救赎——论史铁生作品中的基督教思想》(《现代交际》2010年03期刘春红)、《匿名的基督徒——论史铁生宗教精神的文字体现》(云南民族大学姚玲玉)等,刚好与史铁生未完成的遗作《昼信基督夜信佛》有点遇合。
笔者认为,研究史铁生的关键词当然脱离不了其生命中的苦难残缺意识以及其超越性意义。但是如果我们追问:史先生的作品何以如此鼓舞人心?史先生向何处超越?其精神资源在哪里?则会发现,停留于对史铁生生命过程大发赞歌是轻飘的。“没有世界文学就没有中国现当代文学。”史铁生的精神资源必然要追溯到西方。本文认为史铁生的作品在明言层面与未言层面都与基督教生存观联系密切。正是基督教信仰这一西方资源,使得史铁生的作品由内而外地焕发一种救赎意义的美。刘春红和姚玲玉从基督教教义出发,剖析了史铁生作品所含的基督教思想。笔者则遵循文本说话的原则,以史铁生的散文《我与地坛》、长篇小说《务虚笔记》、《我的丁一之旅》和相关中短篇小说进行分析。试图深化我们对这位令人崇敬的作家的认识,超越在无神语境下对生命韧劲与豁达的理解,不再空言苦难之贵与精神之厚。不过由于时间仓促,与大家论文对话不够,理解力亦有限,必有不慎失当之处,请大家海涵。
一、死不是无
放眼望去,史铁生的散文和小说,都在讲述人之死。《我与地坛》中,“我一连几小时专心致志地想关于死的事,也以同样的耐心和方式想过我为什么要出生。这样想了好几年。”在《我之舞》中,一对老夫妻坦然死于森林中。《务虚笔记》中,老柏树死了,小男孩问“死是什么”,随后,女教师O的死成为全文的疑案。《我的丁一之旅》中,丁一数次经历生命的险峰,还是壮年去世。《说死说活》直接议论死。
观之中国以往文学作品,对死的叙述缺乏想象空间。按照佛教的观点,死是解脱,死了一了百了。死后到阴间可以重新投胎。佛教对人生之苦的认识是清晰的,但对于死后虚无的说法则无法解释史铁生作品中死之活现象。反而依据基督教教义看,则作者的文思合情合理。
史铁生在《我与地坛》中彻悟:“一个人,出生了,这就不再是一个可以辩论的问题,而只是上帝交给他的一个事实;上帝在交给我们这件事实的时候,已经顺便保证了它的结果,所以死是一件不必急于求成的事,死是一个必然会降临的节日。”他在苦难深处遇见上帝,内心经历惨痛后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