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伊犁州博物馆草原上遗落黄金
伊犁州博物馆草原上遗落黄金
新疆伊犁哈萨克自治州地处亞欧大草原中段,是新疆草原文化的摇篮,保存着古老的草原文化遗产。齐德哈仁、穷科克等地发现的细石核、石片、石叶及细小石器,将伊犁的历史追溯到了远古时代,那时的居民过着狩猎经济生活。接踵而来是进入青铜时代的萨孜一穷科克、切木尔切克、鹿石文化居民,出现了阿尕尔生型青铜器,发展了农耕和养畜业。养畜业的重大进步在于家马的畜养,使“逐水草而居”的远程牧放有了可能,产生了游牧文明。最早进入这里的游牧人是塞人,公元前8~7世纪游牧在天山一阿尔泰山地间。塞人之后,大月氏、乌孙、匈奴、突厥、蒙古、哈萨克等游牧民族相继由北方西迁伊犁,对中国及至世界的历史都产生了重要影响。作为古代草原丝绸之路上的重要地带,伊犁的游牧居民不断地传递、接纳着东西方优秀的文化信息,推动了整个西域地区社会的发展。
?? 伊犁州博物馆展览陈列以历史发展顺序为主线,以历年伊犁出土的文物精品为支撑,向你讲述了马背民族发生、发展和繁盛的历史,彰显草原文化无穷的魅力。
源远流长的细石器文化
远古时期的伊犁,气候温湿,森林茂盛,为人类和各种动物的繁衍提供了优良的场所。据考古发现,早在1.2万年前,伊犁州范围内就有了人类活动的迹象。当时的人们茹毛饮血,利用简陋的工具艰辛地维持生活,他们用大型石器砍伐树木和砍杀野兽,用箭头和尖状器射猎动物和河鱼,用细石器和石片石器宰割兽肉和刮削皮革。在与大自然的艰苦斗争中,人类本身也得以不断的成长壮大。
进入伊犁哈萨克自治州博物馆第l历史展厅,首先呈现在我们眼前的是伊犁哈萨克自治州地貌沙盘,它形象地向人们展示了伊犁的地形地貌、交通水文,给伊犁早期草原文化的出现做了一个很好的自然注脚。沙盘旁边的墙上,是伊犁州8个文物国保单位和9张表现伊犁自然风光的照片,让我们对这一地区的自然人文有一个大概的了解。
流淌在伊犁大草原上的额尔齐斯河和伊犁河,是草原居民的母亲河。约在距今l万年前后,这一地区的原始居民开始进入到细石器时代,细石器的出现,使得人们可以制造复合各类工具,他们将细小的石器打出锋利的刃口,装上骨、木质的长柄,制成投掷武器,猎取飞禽走兽和捕捉水中的游鱼;在细小的石器上装上骨木制作的短柄,做成各种刮削器和切割器,用以切割兽肉和刮削兽皮;以采集野果和可食性植物来补充食物的不足,形成以狩猎和采集相结合的经济形态。1989年以来,在额尔齐斯河齐德哈仁发现了四五个细石器地点,2000年在塔城市下卡浪古尔村遗址也采集到了细石器,2002年又在伊犁河上游、喀什河的穷科克遗址下文化层出土了细石器遗物。这些发现都丰富了草原细石器文化的内容,有利于推进人类对细石器文化年代的认识。
这一时期也出现了彩绘岩画。彩绘岩画是用矿物质颜料,用天然褚红色颜料在崖壁上将当时人们的生殖崇拜、狩猎、舞蹈、手印符号等画在崖壁上。这些颜料稳定性和吸附性较强,所以直到现在,岩画依然清晰可辨。这些岩画中,最为具有代表性的就是唐巴勒岩棚画。它位于伊犁州阿勒泰地区富蕴县唐巴勒塔斯村附近一个凸立的花岗岩小山体上,山体四周的自然环境奇特,呈现出神秘的氛围,是一个可供居民祭祀活动的圣地。在这里发现了2个岩棚中绘有图画,1号岩棚的画面主要是代表女阴的同心圆,共绘有7个形状大致相同,略呈椭圆形的图案,非常醒目。目前学术界大多认为是女阴的符号。性符号的表达,寄托着居民对自身生存和繁衍的殷切希望。岩棚中还有一幅倒置的人面画,被认为是神灵的符号。
辉煌的青铜时代草原文化
囿于自然环境的原因,伊犁地区的原始先民经历了漫长的石器时代。历史的车轮行至公元前2千年前后,伊犁开始进入到青铜时代,从这一时期到公元前8、7世纪,是草原青铜文明的兴起、发展时期。
青铜铸造和冶炼技术的传人和广泛应用,改变了过去人类只能被动地利用天然原料如石块、木头等来制造工具和其他用具的状况,而是能动地利用自然界分布并不普遍的间接原料矿石经过化学加工来制造各种需要的工具和器皿,使当时的社会生活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这一时期伊犁出土的铜镰、铜斧、铜凿、铜剑等青铜器,以及努拉赛古铜矿遗址的发现,可以看出青铜器在日常生活中发挥的重要作用。与此同时,这一时期人们的精神生活也较以前更为丰富,出现了独具特色的草原鹿石和岩刻画艺术。
1976年巩留县阿尕尔生居民挖水渠时于地面l米深的地下,发现了13件青铜器。这是一批典型的青铜时代的生产工具,有斧、镰、凿和锤等,人们称作阿尕尔生型青铜器,它与周边国家某些区域发现的安德诺沃文化有着密切的关系。在以后的调查中,阿尕尔生型青铜器在昭苏县、特克斯县以及塔城地区都有发现,出现了一些新的生产工具和兵器类型,器物组合更加完善,它们分别是昭苏县74团出土的铜锛;新源县出土的铜镰、管銎铜斧;特克斯县、尼勒克县出土的铜斧及直銎铜斧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