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朱尔·马斯内被忽视歌剧天才
朱尔·马斯内被忽视歌剧天才
在十九世纪和二十世纪之交,活跃的法国歌剧舞台由朱尔·马斯内(Jules Massenet)一统天下——他的作品多产而受欢迎,获得了许多值得赞扬的国际性成功,包括《玛侬》(Manon)、《维特》(Werther)和《黛依丝》(Thais)等。他的歌剧《纳瓦拉姑娘》(La Navarraise)甚至于1894年在伦敦科文特花园举行首演——这对一位非英国的作曲家来说可是一份罕见的荣誉,也是他确立自己在歌剧界地位的一次意义重大的标志。然而,当马斯内在1912年,也就是他去世的那一年出版自己的回忆录时,他将所有这些过往的成功都归结为一个篇章,标题为“死后的随想”(Thoughts after Death),其中包括有一次他在剧院中无意中听到的话,有人说:“要是他已经死了,他们会更少地演奏他的作品,不是吗?”
作曲家的担心被证明是正确的。随着现代主义的到来(斯特拉文斯基的《春之祭》1913年在巴黎进行了首演,引起了音乐界有史以来最有影响的一场骚动)、第一次世界大战以及新一代作曲家的成熟,马斯内的音乐突然间听起来像是过时的。虽然他还有少量的作品没有被完全遗忘,至少在法国是这样,但他大量的作品从国际乐坛的保留曲目中逐渐消失,只留下了像《玛农》《维特》这几部寥寥可数的作品,象征着他在世界音乐舞台曾经的繁荣。
马斯内并不是因为死亡而遭受没落和遗忘的唯一一位作曲家,幸运的是他的名声在衰落后,最终得到了显著的提升。马斯内音乐的复兴确切的是什么时候、在什么地方开始的,仍然值得商榷,但是他的孙子——皮埃尔·贝桑-马斯内(Pierre Bessand-Massenet)在回忆录中,选择了二十世纪七十年代中期的美国:那时《玛侬》《维特》和《堂吉诃德》(Don Quichotte)都在芝加哥上演了,随后旧金山也上演了《埃斯克拉蒙德》(Esclarmonde)、《黛依丝》和《维特》,所有这些歌剧后来都进入了纽约大都会歌剧院的保留曲目名单中。如今,马斯内有几部歌剧经常在剧院上演,或者被录制成唱片。在一份由O网站发布的最常在歌剧院上演的作品的作曲家名单中,马斯内进入了前二十名,位列第十九名。他的五部最常演的歌剧分别是《维特》《玛侬》《黛依丝》《堂吉诃德》和《灰姑娘》(Cendrillon),但其他几部作品,比如《圣母院大教堂的少女》(Le Jongleur de Notre-Dame)、《小天使》(Chérubin)和《埃罗底阿德》(Hérodiade)等同样显示了复兴的迹象。毫无疑问,马斯内是他那个时代最顶尖的法国歌剧作曲家,他对各种歌剧题材和风格驾轻就熟。
马斯内于1842年出生在法国卢瓦尔(Loire)地区的一个有身份的中产阶级家庭。他很早就显现了音乐天赋,他的妈妈亲自教授他钢琴。十岁时,他被巴黎音乐学院录取,十七岁时赢得了钢琴比赛的一等奖,随后便在1863年获得了鼎鼎有名的“罗马大奖”——音乐学院的最高作曲奖。求学期间,他晚上还在剧院的交响乐团兼职担任一名定音鼓手,因为在乐队里他可以实地学习一部高效的歌剧是如何运作的。
马斯内的歌剧生涯始于1867年。那一年,他的独幕喜剧《姑婆》(La grand’Tante)在巴黎喜歌剧院受到了观众们的欢迎。随后,他创作的戏剧配乐以及清唱剧《玛丽-玛德莱娜》(Marie-Magdeleine,1873年)也获得了成功。
到了1877年,马斯内色彩斑斓的杰作《拉合尔城的国王》(Le Roi de Lahore)在法国首都著名的抒情剧场——巴黎歌剧院一举成名。到了这时,马斯内已经接连创作了不少歌剧,所以当他有关《圣经》题材的歌剧《埃罗底阿德》被歌剧院拒绝演出时,他感到非常沮丧;还好这部歌剧很快就被布鲁塞尔抢到手了,它在1881年的首演获得了巨大成功。1884年,《玛侬》在巴黎喜歌剧院首演,该剧的成功是确立作曲家在歌剧界地位的关键。
十九世纪九十年代,马斯内的作品产量和国际声誉都达到了顶峰。《维特》于1892年在维也纳宫廷歌剧院首演,后来成为了《玛侬》在巴黎喜歌剧院永远的竞争对手,虽然后者最初拒绝了它。完全个人化的《萨福》(Sapho,1897年),讲述了一个名模与一个年轻人陷入了一场不幸的婚外恋,而童话《灰姑娘》(1899年)则使得他有效地将巴黎的第二个抒情歌剧院变成自己个人的“领地”。在同胞作曲家拉乌尔·冈斯博格(Raoul Gunsbourg)富有想象力的管理下,马斯内的好几部主要歌剧接连在蒙特卡罗歌剧院首演,其中就包括《圣母院大教堂的少女》《小天使》以及《堂吉诃德》。
从公众的角度来看,马斯内过着一种平静的、有地位的中产阶级生活。1866年,他与自己的学生——被人们唤作“妮侬”(Ninon)的德·格雷西(Louise-Constance de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