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57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第九章 高校学生的品德心理
第九章 高校学生的品德心理 本章教学目标和重点 教学目标 了解学生品德形成的主要特点,自觉运用这些理论引导学生提高品德水平。 教学重点 1、品德的几种主要理论 2、高校学生良好品行的塑造 3、高校学生不良品行的矫治 第一节 品德与道德的关系 一、品德与道德的界定 ㈠道德:是协调个人与个人、个人与社会以及集体之间关系的一类行为规范的总和。 ㈡行为(社会)规范:是社会组织根据自身需要而提出的、用以调节其成员的社会行为的标准或准则,是社会对于他的成员应该做什么、不应该做什么,应该怎么做、不应该怎么做的一种规定。 ㈢品德:即道德品质,也称德性或品性,是个人依据一定的道德规范采取行动时,经常表现出来的一些稳定的特征或倾向。 二、品德与道德的区别与联系 ㈠区别 1.道德是社会现象,品德是个体现象。 2.道德依赖于整个社会的存在,而品德则依赖于个体的存在。个体消亡了,它的品德也不复存在,但社会道德规范却不会因此发生变化。 3.道德是哲学、社会学、伦理学研究的对象,而品德是教育学、心理学研究的对象。 ㈡联系 1.品德是社会道德在人身上的具体表现。 2.个体的品德是在社会道德舆论的熏陶和家庭、学校德育教育的影响下形成和发展起来的。 3.社会道德风气的发展、变化会在相当程度上影响个人的品德面貌。 人类十个最基本的美德:同情、责任、友谊、勤劳、勇气、坚毅、诚实、忠诚、自律 ——《美德书》 三、品德的心理结构 道德认识(知) 道德情感(情) 道德意志(意) 道德行为(行) 第二节 几种主要的品德理论 一、皮亚杰品德发展阶段的理论 他律期(10岁以前):规则是外部的、是权威的绝对意志,必须服从外部规则、权威规范。这个阶段的儿童对行为的判断主要根据客观结果,而不考虑主观动机。 自律期(10岁以后):规则是大伙共同创造的 ,是完全可能改变的。这个阶段的判断主要考虑行为的主观动机。 二、科尔伯格品德发展阶段的理论 科尔伯格的品德发展阶段论是皮亚杰理论的修正和完善。 科尔伯格采用“道德两难法”考察儿童和青少年对一系列结构化的道德情境中的事实进行判断和推理的情况。 海因茨偷药的故事 欧洲有个妇女得了癌症,快要死了。医生告诉他的丈夫海因茨,有一种镭化剂能治疗这种癌症。这药是本地的一个药剂师发明的。药剂师卖一剂药要价2000美元,十倍于他的成本。海因茨到处借钱,只凑够1000美元。因此他要求药剂师能否卖的便宜些,或者分期付款。药剂师说“不行,我发明这种药,就是为了赚钱。”海因茨在绝望中,破窗进入了药房的门,偷走了药,及时挽救了妻子一命。海因茨的做法对不对?海因茨把药交给妻子后,被抓起来了。法官是应该判他的刑,还是应将他释放? (一)惩罚与服从定向阶段 这一阶段的儿童是根据行为的后果来判断行为的好坏。他们服从权威或规则只是为了避免惩罚。认为凡免受惩罚的行为都是好的,遭到批评都是坏的,还没有真正的道德概念。处在这一阶段的儿童对海因茨偷药的故事可能会作出这样两种不同的反应:赞成者认为,他不去偷药会挨小舅子的揍,所以该偷;反对者则会说,偷药如被抓住会受到惩罚。 (二)功利性的相对主义定向阶段 这一阶段儿童评价是非主要是根据是否符合自己的需要,认为凡是对自己有利的行为就是正确的。如他们对海因茨偷药的故事可能会有这样的说法:赞成者会说,他的妻子需要这种药,他需要同他的妻子共同生活;反对者则会说,他的妻子在他出狱前可能会死,因而对他没有好处。 (三)人际协调定向阶段 该阶段的儿童道德评价时,总是考虑到社会和他人对“好孩子”的期望和要求,并尽量按“好孩子”的标准去行动。他们认为好的行为是使人喜欢或被人赞赏的行为。这一阶段的儿童听了海因茨偷药的故事,赞成者会说,他做的是好丈夫应做的事;反对者则说,他这样做会给家庭带来苦恼和丧失名誉。 (四)维护权威或秩序的定向阶段 处于该阶段的儿童其道德判断以服从权威为导向,他们服从社会规范,遵守公共秩序,尊重法律的权威,以法制观念判断是非,知法懂法。认为准则和法律是维护社会秩序的。因此,应当遵循权威和有关规范去行动。该阶段的儿童听了海因茨偷药的故事,赞成者会说,不这么做 ,他要为妻子的死负责;反对者会说,他要救妻子的命是应该的,但偷东西犯法。 (五)社会契约定向阶段 处于这一水平阶段的人认为法律和规范是大家商定的,是一种社会契约。他们看重法律的效力,认为法律可以帮助人维持公正。但同时认为契约和法律的规定并不是绝对的,可以应大多数人的要求而改变。对于海因茨偷药的故事,赞成者认为,法律没有考虑到这种情况;反对者认为,不论情况多么危险,总不能采用偷的手段。 (六)普遍的道德良心或原则定向阶段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