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囊色林村仁增老人婚姻述说
囊色林村仁增老人婚姻述说
一妻多夫制婚姻是过去西藏农村一种古老而常见的婚姻形态,关注藏族社会文化的学者无不为其吸引。然而,与中国其他地区一样,西藏农村也处于巨大的社会转型之中,各种传统观念因为受到外来文化的影响而逐渐松动,甚至随着社会发展而改变。囊色林村的婚姻观念在过去的半个多世纪里就发生了这样的变化。笔者在该村调研时,就此专门采访仁增老人,通过老人的叙述,与读者一起感知西藏农村的变化。
我叫仁增,我们家世代居住在囊色林村,我今年已经72岁了。 7岁时,我开始跟着父亲学裁缝,16岁之前都是囊色林庄园里的裁缝。当时我们有16个人专门负责给这个庄园里的主人和他们上一级庄园的喇嘛织氆氇、衣服、卡垫等,有一个师傅教大家剪裁的技术,并布置工作给我们。庄园主会告诉我们所需服装的数目和样式。师傅再跟庄园主商量以确定样式。庄园里最大的官是“瀑素”,他是僧人,他上面还有一个管财政的。庄园主班觉晋美住在拉萨,有时会突然来检查工作。1959年叛乱时,他卖掉了大部分财产,自己逃到印度去了。在庄园劳动是很辛苦的,那时候没有表,按现在推算,早上大约7点就上班,晚上八点半下班回家,做工期间被关到庄园管理员噶玛巴珠的房子里。我们最慢两天缝一件藏袍,最快一天一件藏袍,没有工资,也不给饭吃。我们自己从家里带一点点糌粑和辣椒,就着清茶就算是吃午饭。不过,我们16个人可以共享一壶青稞酒。但是这些并不够我们吃,饿肚子是常有的事。每逢重要庆典和节日(主要是新年和结婚),我们就到其他农奴家里打工缝旧衣服,一天给1斤青稞。每户人家都要缝新的衣服,或补旧衣服,我们也借机挣点钱,但是每次干活,都需要我们自己带饭。不过庄园里有事就必须马上赶去。
庄园里有专门的藏语文老师教授文字。庄园里有空缺的工作岗位,就会召集人手去学习。一般选6个农奴去学习,给3年时间,如果学不到东西,就不允许在庄园里工作。学习时也是自己带饭。学到文字后,把名单交给班觉晋美,让他分配。我7岁进去学习,学了8个月。
我16岁时,庄园里需要僧人举办宗教仪式,我被选上当了僧人。寺院在村子东面的山坡上。我当了一年零六个月僧人,1959年3月实行民主改革,我就还俗了。共产党来了真好,实行民主改革,没房子的分了房子,没田地的分得了田地。我们还俗的也都分到了房子和田地。过去家里只有一点点糌粑,根本不够吃,民主改革以后,一年至少有五袋糌粑,生活没问题了。当时我很想加入共产党,但是因为家庭背景,爸爸为庄园做过工作,没能如愿。
现在我们家房屋总建筑面积有192平方米左右。建房时花了3万元,国家实施“安居工程”,补贴了1万元,向银行贷了1万元,我们自己花了1万元。贷款已经还完了。现在家里一年收入有1万元左右,主要是孩子们打工挣的。不过家里的开销也大,跟城里一样,我们也买了彩电、影碟机、电话、手机,还有一辆拖拉机,这些都需要花钱。我们家有10亩地,种有青稞、小麦、油菜、土豆等;另有一个35平米的温室种植蔬菜。这些农作物都是自己吃,不会拿去出售。家里还有2头奶牛,1头肉牛,一些 山羊和鸡等。
1959年前,我们这里一妻多夫制的家庭很多。一妻多夫制的家庭如果和谐的话还是挺好的,因为家庭的经济来源增多了。民主改革以后缴税少了,另外,因为夫妻吵架等原因,一妻多夫的现象渐渐减少了。1980年代我结婚的时候,基本上都是一妻一夫制。民主改革之后,我还保留着僧人意识,没想过结婚。但到40多岁时,父亲生病了,家里没人照顾,有时候我们两天都没饭吃,所以才想着结婚。我还有两个姐姐,是聋哑人,政府给予了补助,住在村里亲戚家。我和我妻子是在村里劳动时认识的,她比我小19岁。那时只要我们愿意,家里都会同意。因为没什么钱,结婚当天,我什么都没带,晚上偷偷去妻子家里把她接到我家里来住,两个人一起吃顿好的,就算是结婚了。因为我岁数大,家里的事我做主,农活主要都是老婆做,我就打工当裁缝。我们有三儿一女。大儿子叫索朗旺杰,今年32岁了;二儿子叫扎西达瓦,今年31岁;老三叫赤来旺久,30岁了;小女儿叫拉姆次仁,现在25岁了。三个儿子小时候因为家里穷,劳力也不足,都没读什么书。我身体不好,大儿子12岁就开始打工,帮别人擦鞋。如今,我的三个儿子都外出打工了。
在村里,我们老的这一辈的婚姻是比较自由的。男女双方基本上都是在劳动时相互认识,自由恋爱然后谈婚论嫁。主要选择的都是居住在本村或距离较近村子里的藏族。我们这一辈大家都觉得必须找藏族,当然还要考虑“骨系”问题,一般不会选择“屠户”或“铁匠”家庭。比我们小一点的,现在四五十岁左右那一代人的婚姻,情况和我们差不多,基本还是打工时认识后互相喜欢并了解各自家庭背景的藏族。对于现在二三十岁这一代年轻人,他们出远门打工的比较多,接触各个民族的人,思想观念更为开放,选择对象的范围宽泛了很多。他们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