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礼仪文明第五讲.ppt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传统礼仪文明第五讲

中国传统礼仪文明 第五讲:三礼与三礼之学 仪礼 周礼 礼记 礼学家与重要著作简介 一、《仪礼》 一、成书年代 有三种说法:周公所作;孔子或孔门弟子所作;作于《荀子》之后的秦汉之际。 唐代贾公彦持第一说,认为乃“周公摄政太平之书”。但如此详细、周密,恐不可能,而且与西周金文及《诗》、《书》记载也不吻合。 司马迁持第二说,详见《孔子世家》。与《杂记下》孺悲问礼相合,可知孔子撰写礼书作为教材是可能的。且先秦典籍中多有引用《仪礼》者,不仅《礼记》引用,而且《墨子》、《孟子》、《荀子》亦然。但可以肯定的是,当时仍是散篇,直到战国后期才编辑成书。 钱玄同、洪业持第三说,所谓推测之词,并无实据。 乡饮酒礼 朝廷批准并可载入县志的乡饮宾派 福建长乐祠堂仿明代乡饮酒礼 模拟图 投壶礼 乡射礼宾主位置图 二、《周礼》 一、成书年代 《周礼》晚出,武帝时河间献王献于武帝,藏入秘府,礼家罕见。刘向、刘歆父子校书时,才著录于《七略》。 成书年代,有四说:周公、春秋、战国、汉代,甚至认为是刘歆伪造。 刘歆、郑玄、贾公彦以及后代正宗礼家、注疏家都持第一说,以为是“周公致太平之书”。 三、《礼记》 一成书过程 《大戴礼记》85篇,现存39篇,戴德撰。《小戴礼记》49篇,戴圣撰 武帝时河间献王所献书籍中有《古文记》131篇,当是单独成篇,分散而未编辑成书,尚不固定。至二戴时始编撰成书。 二戴关系,有三种说法:其一,认为大戴删《古文记》成《大戴礼记》,小戴又删《大戴礼记》成《小戴礼记》,因二书篇目有相同之处,已遭戴震驳斥。 四、礼学家与重要著作简介 西汉时期:高堂生—萧奋—孟卿—后仓—二戴、庆普……曹充、曹褒父子、董均 东汉时期:郑玄:字康成,山东高密人,遍注三礼,三礼之名、之学,皆出自康成。 三国时:王肃,著《圣证论》,批判郑玄,但并未撼摇其地位。 唐代:孔颖达撰《五经正义》,贾公彦私撰《仪礼正义》、《周礼正义》,皆以郑玄为本,而兼采魏晋义疏之学,如皇侃、熊安生。杜佑《通典》。 另外像《曲礼》、《内则》等篇,则注重从人生的种种细节入手,以提高人的道德修养。比如,如何接待客人,如何着装,如何对待自己的工作职责,如何男女有别,师生、长幼如何相处,如何对待父母,等等,都有很详细的规定,看似琐碎,仔细想想却不无道理。而在《檀弓》篇里,又通过许多故事的形式,对儒家的一些重要理念加以阐述。如孔子所说的苛政猛于虎。其它如反对殉葬则是儒家人本思想的体现,而子游对礼的节文功能的阐述更有助于我们理解传统礼仪的特点所在。 《礼记》中很多话成为传诵千古的名言警句,激励了一代又一代的中国人。比如,《礼记》的第一句话就是“毋不敬,俨若思,安定辞”,提出传统礼仪的核心是敬,依据亲疏远近的不同,对他人表达适当的敬意。不仅如此,敬意往往还体现为敬重自己的事业,敬重自己。能够敬业,才可能成为一个敢于承担责任的人;能够敬己,才能自尊自信。可以说,儒家礼仪尽管千头万绪,但它的核心很简单,就是一个“敬”字。而且,凡是对人对己对事都能保持敬意的人,往往言辞安详,心态平静,不急不躁,这就是所谓“俨若思,安定辞”。在一些具体场合,则有具体的要求。比如,面对金钱的诱惑改如何自处?面临危险该如何应对?《礼记》说:“临财毋苟得,临难毋苟免。” 无论什么样的威逼利诱,都不可以“苟得”、“苟免”,苟且之事,图一时之利,却失去了做人的原则,君子所不为。宋代理学兴盛,学者即重修身,固然出现了很多后世批判的假道学、伪君子,但在蒙元入侵之际,宋人却是奋起反抗者最多,兵败殉国者最多。其中原因,正与这种不苟且的精神息息相关。 《礼记》又讲到:“礼者,自卑而敬人,虽负贩者必有尊也。”礼是什么呢?就是要自谦,要尊敬别人,所以中国人以谦虚为美德,这种习惯在日常称呼、书信用语中都有体现。谦虚到什么程度呢?就是要认识到既使面对一个以肩挑手提的贩夫走卒,都该维护他的尊严,而不能恃强凌弱,鄙视穷人。这样的思想在今天看来并不新鲜,但放在两千多年前,却是何等伟大的思想,尤其想到它出自我们经常批判的作为统治阶级同路人的儒家之口,是否应该引起我们的一些深思,至少不要过于简单地看待自己的民族文化? * * 二、礼古经 武帝时高堂生传授《仪礼》十七篇,宣帝时,其弟子戴德、戴圣、庆普传其学,立于学官。称为今文经,盛行于两汉。 武帝时又出现《礼古经》56篇,先秦古文书写,属于古文经。其发现情况,《汉书》记载详细,但出处有二:孔壁与淹中(河间献王购得并献给武帝)。后经刘歆整理,王莽时立于学官,东汉光武帝时又废。 今文17篇与古文56篇,在先秦当是同出一源。前者为简本,以士礼为主,略及大夫、诸侯之礼;后者为繁本,另有天子、诸侯之礼。战国时,天子名存实亡,诸侯之礼也废而不行,民间冠婚丧祭仍然实行,故

文档评论(0)

jgx3536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版权声明书
用户编号:6111134150000003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