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德育是摆脱中职学校德育困境有效对策.docVIP

生活德育是摆脱中职学校德育困境有效对策.doc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生活德育是摆脱中职学校德育困境有效对策

生活德育是摆脱中职学校德育困境有效对策   摘 要: 学校德育与生活世界脱离是造成学校德育困境的主要原因。脱离生活世界的学校德育是因为追求功利主义价值观,以道德知识传授为中心,同时道德认知与道德情感、道德行为脱节,从而导致学生面对多元价值选择的困惑和行为的失范,无法实现人的生命价值。本文提出建构生活德育理论以走出困境,生活德育追求个人的多元化价值与社会主导价值和谐统一,以活动为支点,以发扬主体性为内核,从而培养德性完整的人。   关键词: 生活德育 中职学校 德育困境 有效对策   一、问题的提出:中职学校德育遭遇困境   “学校教育的制度化,知识传播在教育中的空前凸显,掩盖遮蔽了导向德的教育的本质,随着科技的发展,改造自然大于或高于生命本身,人的本质,教育的本质开始异化”。作为中职学校教育灵魂的德育正遭遇困惑和价值失落,种种不该发生的事件触目惊心。   如:北京海淀职业艺术学校的学生将一段拍自他们课堂的视频上传到自己的网上空间里,随即这段视频在很短的时间内被各大网站广泛转载。这段时长约4分钟的视频记录了海淀艺校高二影视全能班一堂地理课上的一幕。整个课堂纪律一片混乱,学生随意游走、嬉笑、打闹甚至肆意用各种手段挑衅、侮辱年近古稀、头发花白的老师并以此取乐,整段影像充斥着学生的笑声、谩骂声和脏话。   又如:上海一17岁职校生,向父母要不到零用钱,竟然拎起微波炉砸向父母。亲当学校老师调查时,还恶狠狠地挥着拳头对着父母亲,出现了儿子打父母的现象。有专家称这些人80%~90%会走上犯罪道路。浙江省某职校一张姓学生在食堂与另一姓丁同学发生纠葛,出手殴打丁某,并在当晚叫上本班一批同学在宿舍再次闹事,致丁某鼻梁断裂。杨某因不服学生会的管理,事后召集同学到宿舍闹事并导致多名学生轻伤,竟还在宿舍中私自藏匿管制的刀具。   再如:2012年1月10日,徐州法院在校学生犯罪现象调查报告指出,在2010年至2011年两年审理1205名未成年犯罪案件中,在校学生犯罪人数达155人,占未成年犯罪人数的13%。并表现出以下犯罪特征:(1)年龄低龄化。2010年至2011年全市法院少年庭审理的在校学生被告人平均年龄为16.2岁,其中1992年出生的20人,1993年出生的56人,1994年出生的40人,1995年出生的12人,1996年出生的27人。(2)男性比例大。155名在校学生罪犯中有148名男生,7名女生,女生比例占4.5%。(3)职业学校学生多。155名在校学生罪犯中,有114名为各类职业技术学校的学生,占总人数的73.5%。   以上这些案例和统计数据反映出中职学校道德教育存在问题,遭遇困境。   二、学校德育困境原由:割裂生活世界的学校德育   学校德育与生活世界的割裂,忽视了人的完整存在,进而漠视个体生命存在与价值,缺乏伦理道德的终极关怀,造成育德环境的失衡、冲突与分裂和学生面对生活中的多元价值时选择的迷茫与行为的失范。   (一)学校德育迷失于功利主义价值观,导致学校德育与生活世界割裂。   功利主义价值观在教育的体现就是注重眼前利益,把教育目标看做是培养为经济服务的工具,而不是把它看做培养“完整的人”。鲁洁教授认为:“近一个多世纪以来的教育主要宗旨只是教人去追逐、适应、认识、掌握、发展这个外部物质世界,在致力于传授‘何以为生’的知识和本领的同时,放弃了对学生进行‘为何而生’的教育。”对功利主义的追求导致育德环境的失衡,德育的内容集中于书本知识,德育的途径限制于课堂教学,德育主要的途径是说服教育,学生品质的好坏一张试卷来说明,而学生在现实生活中道德的展现过程中却被忽视,忽略了人是“完整的道德存在”。也最终导致了不良现象的发生(如前文的案例),更有学校德育工作者用来说服学生的一些事实本身就是被“粉饰”、“异化”的事实,造就的自然是一种病态的教育。同时现行的德育属于后发型的,头疼医头,脚疼医脚,哪里出现了问题就急急忙忙去哪里补课。正如《学会生存》一书指出的,在现代学校教育中,儿童的人格被分裂成两个互不接触的世界:“在一个世界里,儿童像一个脱离现实的傀儡一样,从事学习,而在另一个世界里,他通过某种违背教育的活动来获得自我的满足。”很显然,由于对功利主义价值观的追求,学校道德教育与生活割裂了,困境随之而来。   (二)道德认知与道德情感、道德行为的脱节,导致学校德育与生活世界的割裂。   道德认知与道德情感脱节。由于现代学校德育的内容是以知识为中心,教育过程是认知主导的,而情感、想象、意志等非理性因素遭到了排斥,在很大程度上忽视了德育的情感态度方面,只重视道德认知。杜威认为,道德有三个部分,一是知识,二是情感,三是能力。很显然情感是道德的组成部分。道德情感教育强调以感受体验为基础,离不开活生生的生活,它扎根于生活,取决

文档评论(0)

189****7685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