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地方志官修制度发展与新方志编修
地方志官修制度发展与新方志编修
方志是地方志书的总称,是系统记载各地自然和社会,或某一项、某一范围的资料性文献,信息量大,堪补史书之阙,且具有存史资治、利国益民的功能,历来被视为中华民族文化宝库中的瑰宝。
方志编修源远流长,名称繁多,按其记述内容,可分综合性、专业性两大类。综合性方志是按地域范围记述,可分为全国性的总志(即一统志)、省志、府志、州志、县志、卫所志、土司志、盐井志、边关志、乡镇志等。专业性的方志是专门记载某一事项或某一范围内事物的方志。如记述名山的称“山志”,记述水体及水利的称“水志”,记述物产的称为“方物志”,记述风土人情的为“风土志”,记载名寺、古刹的为“寺观志”,记载金石碑刻的为“金石志”,记载风景名胜的为“名胜志”,记载园林花木的“园林志”和“花木志”,记载第宅民居的为“第宅志”,记载历史人物的为“人物志”,记载历史文献、邑人著述的为“艺文志”,等等。明代开始还有比较成熟的部门志、中央机构志即官署志的编修。从现存资料来看,南京许多衙门编修了志书,如《南京翰林院志》《南京锦衣卫志》《南京詹事府志》《南京吏部志》《南京户部志》《南京鸿胪寺志》《南京太常寺志》《南京钦天监志》《南枢志》《南京刑部志》《南京工部志》《南京都察院志》《留台杂记》《南京大理寺志》《南京上林苑志》《龙江船厂志》等,几乎涉及所有主要衙门机构。如嘉靖年间南京太仆寺为修寺志,征集文献,还专门发布《纂修寺志公移》,并载入《南京太仆寺志》卷首,要求各级相关官员遵照所开列条款,逐一备查,详造书册,涉及文献收录的范围就达十项之多。历史上府州县为纂修方志而发布檄文的不少,但多未被完整地保留下来。而南京太仆寺为修一部志书,通过有关机构而专门发布檄文且较为完整地保留下来,并不多见,由之反映出明代官署志与其他志书的区别和特色。从南京官署志的内容来看,主要记载了各官署的职事沿革与变化,反映了明朝的社会现实,有较高的史料价值和研究价值。明代这种官署志的编修,为之后的部门志、专业志编纂奠定了初步的基础。到清代民国时期,这种专门性的志书仍有编修,如清代的《升平署志》《江防志》等。
一、方志官修制度的确立与发展
中国地方志有悠久的历史,而且代代相传,定期编修,这与历朝历代政府的提倡是分不开的,尤其是隋唐以来官修制度的确立,对方志的编修起到了极大的促进作用。
隋炀帝大业年间,曾下令各郡采其风俗、物产、地图上与尚书省。唐代皇帝下诏,令全国各州府每三年(一度改为五年)一造图经,送尚书省兵部职方,之后成为一种经常制度。在中央政府的倡导下,当朝许多史官、名臣都亲自撰写方志。如纂修唐代第一部地理总志――《括地志》(五百五十卷)的作者就是唐太宗的第四子李泰,唐代全国性总志代表作――《元和郡县图志》的作者就是两任宰相李吉甫。隋唐时期方志的主要形式是图经,可以说是遍及全国,连边远州县也不例外。如敦煌发现的唐人图经有《沙州图经》《沙州都督府图经》《西州图经》等。
到了宋代,方志编纂大有发展。经过五代十国的长期动乱,国家典籍沦亡殆尽。为了巩固和加强封建统治,北宋政权建立后,对包括地方志书在内的文化典籍的征集和编纂特别重视。它承袭了唐代三年一造图经的制度,三令五申,命天下州郡编造图经纂修志书。到北宋徽宗大观元年(1107),朝廷还设置了中央修志机构――九域图志局,成为官方设局修志的开始。元代修志传统仍未中断,元世祖曾下令纂修全国一统志,前后用了二十八年的时间纂辑成《大元大一统志》七百七十五卷,后增为一千三百卷,成为官修总志的蓝本。而且《大元大一统志?凡例》的制定,成为官修方志第一部修志凡例。
明承元后,方志编纂更为兴盛,从中央到地方都极为重视。明朝开国之初即着手纂修方志,洪武三年(1370),朱元璋命儒臣魏俊民、黄?、刘俨、丁凤等人,类编天下州郡地理形势降附始末,十二月成书,这是明代第一部地理总志――《大明志书》。洪武十七年(1384)又编《大明清类天文分野书》二十四卷,记述郡县建置沿革。洪武二十七年(1394),又诏修《寰宇通衢书》,专载全国交通水马驿程。为了划一规格体例,永乐十年(1412)颁布了《修志凡例》十六则,规定志书内容应包括建置、沿革、分野、疆域、城池、里至、山川、坊郭、乡镇、土产、贡赋、风俗、形势、户口、学校、军卫、廨舍、寺观、祠庙、桥梁、宦绩、仙释、杂志、诗文等二十四类,以及各类目编写的原则,这是政府制定的最早的修志凡例。永乐十六年(1418),再次颁降《纂修志书凡例》二十一条,并诏修天下郡县志书,命行在户部尚书夏原吉、翰林学士兼右春坊右庶子杨荣、翰林学士兼右谕德金幼孜总之,仍命礼部遣官遍诣郡县博采事迹及旧志书,迄未成书。其后,各地所修志书皆以之为准绳,体例渐趋一致。景泰年间,明代宗朱祁钰下令纂修《寰宇通志》,景泰七年(1456)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