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从先秦两汉诗歌谣谚看儒家文化道德性价值评价
从先秦两汉诗歌谣谚看儒家文化道德性价值评价
摘 要:先秦两汉是儒家文化地位的确立期,尤其是汉代,经过改造之后的儒家学说成为主流意识形态。儒家文化强调现世关怀,在社会群体中定义自我,以人伦亲情为身心的归依之所,其人生价值在人伦定位中实现,于是道德性价值评价成为其人生价值的主要实现途径。这一点在先秦两汉的诗歌谣谚中有明确的体现。
关键词:先秦两汉 诗歌谣谚 儒家文化 道德性价值评价
中图分类号:I20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6097(2013)07-0088-03
作者简介:孙董霞(1975―),女,甘肃秦安人,西北师范大学文学院在读博士研究生,甘肃联合大学讲师。研究方向:先秦两汉文学。
先秦两汉是儒家文化地位的确立期,尤其是汉代,儒家学说经过董仲舒等人的改造成为主流意识形态。儒家文化强调现世关怀,在社会群体和日常人伦中定位人生价值,“强调的是自我在与他者的关系中的自我定位、自我评价”[1] (P.90 )。儒家追求的是一种道德性价值,道德性价值在人际交往中生成。不同身份、不同等级、不同年龄的人按照礼仪规定都有一定的价值尺度和交往准则,这些准则大多具有价值生成作用。人伦交往的准则和规范,如孝、节、义、信、忠等最终上升为具有神圣性的精神价值,这些规范大多属于德的范畴。儒家鉴定人才的标准是德能统观,以德为主,这些精神价值既是选拔人才的依据,也是人们孜孜以求的名分节操的判定标准。士人知识分子要实现事功理想,必须通过自觉地践行宗法社会的“礼”法规范和道德准则来获得上层统治者的认可。
西周时期,大夫以上的高级官员依然是世袭;而大夫以下的低级职务则开始实行乡举里选制,选拔的对象必须要有令名。春秋战国之际,士人有了较多的仕进机会和相对自由的选择余地,但仍要以才德闻达于诸侯为条件。汉代采用察举和征辟制度,太学的博士弟子由太常选拔,或由郡国选送。察举又叫荐举,是由公卿及郡国守根据考察以向朝廷推荐品德高尚、才能出众的平民或下级官吏。六朝实行九品中正制,但品评人物高低的中正官员才是人才选拔的裁决者。可见,士人知识分子要仕??,必须接受他人的品评,得到他人的认可,而那个举荐者或选拔的裁决者便掌握了求取仕进者的最终命运,能得到那些进贤荐能的官吏的赏识则比“得黄金一笥”还要难能可贵。《华阳国志?先贤士女赞》曰:“柳宗,字伯柳宗,字伯骞。骞,成都人,为州郡右职,务在进贤,州里为谚曰:‘得黄金一笥,不如为柳伯骞所识。’”[2] (P.242 )但是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人才因为得不到正确的评价而被埋没是常有的事。汉代歌谣《古?歌》云:“兰若自生香,生于大道旁,十月钩帘起,并在束薪中。”[2] (P.292 )兰薪相混,有谁还肯称其为兰呢?知道其有兰的用途呢?能知人者绝非平庸之辈,只有圣贤才能知人善任,但这样的圣贤太少了。人们感叹现实中知遇难求,于是反而崇尚古人,“过季扎兮延陵,求鲁连兮海隅。”(东汉梁鸿《适吴诗》)[2] (P.166 )然而,能知人者并不一定是当权者,想要入仕还得得到当权者的认可。所以无法主宰自己命运的士人只好把希望寄托在当权者的赏贤上。梁鸿《适吴诗》云:“逝旧邦兮遐征,将遥集兮东南。心?怛兮伤悴,忘菲菲兮升降。欲乘策兮纵迈,疾吾俗兮作谗。兢举枉兮措直,咸先佞兮??。固靡惭兮独建,冀异州兮尚贤。”梁鸿适吴即是因为“疾吾俗兮作谗,兢举枉兮措直”,故寄希望于异州,渴望吴地能改变自己的命运。
除了获得贤者或者权势要人的肯定之外,获得民众的认可更为重要。儒家士人通过正心诚意的修身之举,施影响于周围民众,民众的口碑是闻达的第一步。儒家的价值追求在于合群、乐群,个人能否被他人认可就意味着他的凝聚力和影响力的大小,即意味着他“群”的能力的大小。但这种“群”的能力有时却并非与主观努力成正比,儒家士人所处的社会评价环境中包括良莠不齐的评价者,具有超前意识的贤能之士难免遭受冷落,曲高和寡者难免陷于孤独的境遇。东汉著名的愤世嫉俗之士赵壹曾作《刺世疾邪赋》,于篇末假托鲁生作歌云:“势家多所宜,劾吐自成珠。被褐怀金玉,兰蕙化为刍。贤者虽独悟,所困在群愚。”[2] (P.190 )诗歌深刻地表达了贤能之士的生存困境及其忧愤之情。
公正的评价可以成就一个人的一生,而错误的评价甚至可以使一个人毁灭。伟大的诗人屈原就是在奸谗之徒诬陷性的恶意评价中被毁灭的。屈原一生唯恐修名不立,但他被困于无人知的深深孤独中不能自拔:“众不可户说兮,孰云察余之中情”“世溷浊而不分兮,好蔽美而嫉妒”(《离骚》)。有时候,民众评价的失误是由于贤者的超前意识难于为人所理解,而一些别有用心的小人却出于一己之私,蒙蔽贤者,称举恶人以结党营私,“户服艾以盈要兮,谓幽兰其不可佩。览察草木其犹未得兮,岂?美之能当?苏粪壤以充帷兮,谓申椒其不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