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史研究中文献、图像与理论关怀.doc

  1. 1、本文档共7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艺术史研究中文献、图像与理论关怀

艺术史研究中文献、图像与理论关怀   受到西方汉学的影响,中国近十年的艺术史研究已愈来愈趋向于社会史与观念史的研究,以至于历史学者常常向艺术史学者发问:艺术史研究的学科边界与特性在哪里?无论是图像学的研究还是社会史的研究,大多只关心艺术品的母题及其意义,对于其形式与风格大多漠不关心,很多艺术史研究者在他们的著作中,不仅未能展示他们作为艺术品研究专家的特殊技巧,甚至对基本的审美判断也丧失了兴趣。   南京艺术学院薛龙春教授在新近出版的《雅宜山色:王宠的人生与书法》一书的序言中直截了当地指出:“书法史研究最终是要处理形式与风格问题的,或者说形式与风格问题是书法史研究的核心。如果对此也矢口否认的话,则书法史研究便不得成为一个专业。”他的这本书无疑有艺术社会史研究的倾向,但是他并未止步于此,而是力求对王宠的书法风格与形式特征作出尽可能细致的解读,并力图与书法理论的传统进行对话,从而为我们提供更多的思考面向。   王宠是明代吴门书派的代表人物,通过细致的史料勾稽,薛龙春为我们复原了王宠的家世与行履:这是一位出生于苏州阊门酒馆之家的文人,从小就对这个商人云集的市侩之地充满反感;父亲本姓章,后入赘王家,异姓的身份一直让王宠兄弟觉得低人一等;王宠少年丧母,父亲续娶顾氏,在20岁的时候,他和哥哥王守到洞庭西山随同蔡羽学习举业,三年之后,他们又卜居石湖治平寺读书;在王守出仕之后,王宠一直生活在越溪庄的山村中,直到40岁去世,都很少入城市。王宠的家世远非显赫,自己又八试不售,困于场屋,但他的才华与学识在苏州诸生中享有重名。祝允明、文徵明等前辈皆折辈行与他往还,唐寅则成为他儿女亲家。王宠擅诗文,在七子、边(贡)顾(瞞)之间,也能画山水、花卉,但他在艺术史上最有影响的还是书法。他活的时间连文徵明的一半都不到,但却与文徵明、祝允明、陈淳等人一起并列“吴门四家”。   《雅宜山色》一书不仅使用了相当比例的新材料,人物与事件的考证也随处可见,不难看出作者在文献与图像资料上所下的工夫。比如他对于王宠门生与追随者的考证,向我们展示了数十位受到王宠影响的书家,他们甚至形成了一个历时性的流派。这一考证的成果,显然动摇了今日学者将文徵明流派视同于吴门书派的陈旧观点。但本书最为引人入胜的,还是作者对作品风格与形式的解读,他通过200余件存世作品的搜集、排比与研究,指出王宠书法的四个重要特征:用笔徐缓松懈,如层台缓步;结字讲究姿态;点画起止含蓄;间架脱榫,气息周流。这四个特征既符契于王世贞等人“以拙为巧”的评价,也与文徵明的精巧整饬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与众多文门弟子的谨守师法相比,王宠能不受文徵明的牢笼,但这恰好成就了他在吴门书派中的独特地位。薛龙春的形式分析并非抽象的手术刀式的,而是将之落实到明中叶苏州的文化环境及王宠的个人际遇与心理中加以理解与阐释。在本书的第一章中,薛龙春对明中叶苏州文人的社交空间、方式与趣味做了细致的铺垫,就书法的趣致而言,弘治至嘉靖间的吴中书坛涌动着野逸、古拙的冲动,而声名耸动一时的大诗人李梦阳、何景明等人的书法趣尚也应对王宠有所触动。在诗歌创作上,王宠对于李、何等人的作品非常崇拜,他身边有不少友人与李梦阳都有直接的接触。在本书的第三章,薛龙春又详细勾勒了王宠贫贱的生活状态,为了摆脱贫困,王宠屡应科举,却八试皆北,导致严重压抑的心理。但他又借“山人”身份极力掩饰对于现实名利的追求,在很多情况下,他将自己打扮得十分矜持,甚至可以谈得上做作,以压抑内心的愤激与不平。作为其心迹的一种表达方式,他的书法深深地打上了其心态的烙印。尤其是他晚年的作品,传达给人们优雅、含蓄、超脱的审美感受。不过作者在这里指出,这样的风格特征并非王宠心迹的自然流露,而是一种公众形象的主动建构,从这个意义上说,王宠的书风特征乃是其人生的一个面具。   从本书的谋篇布局来看,史料勾稽、考证与作品分析并非作者的最终目的,无论是对文本的细读,还是对作品的解析,作者都试图在王宠这一个案与悠远的理论传统之间建立起某种联系。如果说关于人生面具的阐释回应了“书为心画”的儒家训诫的话,那么在其他的章节中,他对于“人书俱老”“取法乎上”等传统书学理论的关怀也超出了个案研究之外。比如,文徵明直到耄耋之年,书法仍精巧如昨,而王宠虽四十而卒,却难掩老气,那么,“人书俱老”到底是指向真正的时间的锤炼,还是仅仅指某种风格特征而言?如果是时间,那么何以在文徵明与王宠身上却是截然相左的结果?如果是风格与形式特征,那么时间对于艺术的意义,则自然被消解殆尽。又如,王宠的书法总被贴上“取法晋唐”的标签,在帖学时代,“取法晋唐”不仅是关于书家取径的描述,它还意味着值得信赖的艺术品质。但是作者通过考证发现,王宠早年的书法大受近人影响,如他临摹身边友人祝允明的楷书与草书作品,并在他的影响下,学习明初苏州书家宋克及

文档评论(0)

189****7685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