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渐行渐远旧时农具.doc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那些渐行渐远旧时农具

那些渐行渐远旧时农具   很长一段时间里。我心怀一个不成其为理想的理想。我想,如果我有一个属于自己的大院子,或者另外一片属于我长期自主支配的土地。我就要把当年乡村的生产生活景观以微缩的方式复原:弯弯的河流。河边,一架架披着阳光的水车,被人踩得吱溜溜转。河上,有木桥、石拱桥、木石渡槽、石墩子木闸。河边,是密密成荫的护堤树。水流急处,是一个安了水冲磨的磨坊,水轮和磨盘在流水的冲击带动下,咯吱,咯吱地转动着,洒下雪花样的面粉。田里,牧鞭甩动,一对对黄牛水牛,拉着犁,拉着耙,奋力耕耘。在我微缩的家乡村子不远处的池塘边,一个壮汉,在使用秤杆提水灌溉,一个人在使用竹龙吸水灌溉。另一个则用汆瓢提水灌溉。而在另外一片田地里,一群男女,正在围着一个圆圆的海簸。围着一个方形的响子。让手中的稻把子上下飞舞,紧张地掼麦子、掼稻子。村口呢,三四个人在踩长尾巴木碓,碓前忙碌着的。是村里碓师傅。一座陈旧的磨坊,两个人在磨前推磨。泥墙小院,两个人手握木把的石杵,你起我落,舂着石臼里金黄雪白……我要告诉我的女儿。告诉我身边的孩子们。这就是他们的父祖曾经拥有过的乡村精致。这就是他们的父祖曾经用来建设家乡经营生活的农业工具。我想以这样的方式,让这一代青少年。让下一代青少年,真切地了解他们的父祖生活过的田园景色,了解他们的父祖曾经一季又一季一年又一年使用过的农具。看一看他们的父祖利用这样一些旧时农具,描绘出怎样的旧时生活图景。   水车   在家乡旧时所有的农具中,我印象最深刻的是水车。   旧时家乡坝区的河道,基本上都是弯弯曲曲的。阡陌的田块村庄亲切地簇拥着弯弯的河流,弯弯的河流温情地把村庄田块拥抱在自己的怀中。阳光下,清风里,曲径通幽,景色宜人。九曲十八弯的河道。一旦雨季过去。由石木老闸拦住的一湾又一湾河水,泥尘落底,清汪汪荡漾在石木老闸之上与河堤之间。当阳光或者月光透过河岸密密匝匝的枝叶。细碎地洒落在水面上。整个河道就波光点点。偶尔,一两条鱼儿从河底游上来,用尾翼,荡开一片片涟漪,也荡出了一幅幅美丽的乡村景观图。   一架架水车,就琴一样地响在一个个河湾里,如花一样地开在一个个河湾里。   间或也有竹龙、汆瓢、秤杆。当然,最多的、最惹人注目的,还是那一架架水车。   现在45岁以上的家乡人特别是坝区人。应该对水车这种旧时农具都还有明晰的印象。三十多年前的20世纪七十年后期。它还是滇西坝区最重要的灌溉农具。而且,在当时乡村所有的农具中,它体型最大,结构最复杂,由站架、大牛、蹬榔、车槽、回龙板(车槽中间有一块与车槽等长,将车槽分成上下两层,这块长木板就是回龙板)、前后水轮及上百个刮水板穿斗成的转龙组成。有时候,人们还在组合安装好的水车站架顶端。搭建一个两分水的草顶,用来挡阳避雨。站架由一横两竖三棵粗实的木头穿斗而成,呈“Ⅱ”形搁放车头的河池岸高处,大牛横着镶嵌在站架离地二尺多的地方。转龙是圈形的,有点像碾米机上的传动带。一头咬在大牛正中部位的大水轮上,一头咬在车尾处河池水中的小水轮上。大水轮左右两边各一或两组蹬榔。水车架好,踩水工一起上去,双手紧紧抓住站架顶端的横杆。双脚依次用力踩着一个个蹬榔。在人力作用下大牛带着大水轮转动起来。转动的大牛和大水轮又带着咬在水轮上的转龙,通过车槽来回转动,水很快就从河池深处被一个个刮水板顺着长长的车槽刮了上来。转龙将水刮到水车头大牛下边的出水口处。咬着大水轮回到车槽里,再顺着回龙板返回河池水中……就这样来来回回,循环不止。那时候,在滇西地区田高水低的地方,基本上就是靠这种水车来泡田插秧,给成长中的水稻、麦子、蚕豆、油菜灌溉。栽插和干旱日子,每架水车都由两组或者三组人轮流踩。实行两班、三班连轴倒,做到人闲车不闲。我家乡云南驿坝子的人,把这活儿通俗形象地称作“踩水”。使用一架大型的水车。24小时踩上来的水,能泡两三亩干田垡,或者灌溉七八亩稼禾。在上个世纪50年代一70年代的集体生产时期,每个坝区农业社、生产队,都有水车几架。农业合作化之前,水车则属于一些大户人家所有,自用并租赁。在以干旱著名的祥云坝区,千百年来,正是依靠着这样的水车,才有了一个又一个豆饱麦黄稻香的收获季节。   这是如何精巧而大气的一种农具!   是的,当年的一架架水车,在一道道河边,在一块块庄稼地前。绘出了一幅幅令人心旷神怡的田园风景。相比较今天的抽水机,没有油烟对空气的污染,也没有噪音对耳膜的撞击。伴随吱呀吱呀的转动声。清清潺潺的流水声。唱出的都是月亮出来亮汪汪的小夜曲,那么悦耳,那么怡情。当然,踩水,是一项重体力劳动。我记得,当年生产队长安排去踩水的社员,都是要那些个子高力气大的。体力弱个子矮小的人,是吃不了这碗饭的。但有丰收的金色秋夏在前面招手。大家伙再累。也累的快乐,累的幸福。往往,他们边踩着水,边说笑、唱歌、对调子,让整个劳动过程沉浸在

文档评论(0)

189****7685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