陂古村 红色与古香文化守望.docVIP

  1. 1、本文档共8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陂古村 红色与古香文化守望

陂古村 红色与古香文化守望   房前池塘涟漪,屋后果树飘香,历经沧桑的明清建筑、弹孔仍存的战斗遗址,都在无声之中传递着庐陵文化的独特神韵。这就是渼陂古村的真实写照。从这个方圆才一平方公里的红土地上走出了四位将军,两位中将,两位少将。它用厚重的历史、古典的明清建筑群、璀璨的明清雕刻艺术及可敬可颂的红色文化,吸引着世人的目光。   飘着书香的古村   走进渼陂,那一座座用青灰色砖木妆扮起来的民居、祠堂、古书院、店铺等,使人感觉到它依旧静静地躺在历史中。   青石板铺就的地面,渼陂牌坊矗立在眼前。一池碧水后,一座明清建筑风格的恢弘的祠堂首先映入眼帘,远远地就能看见赤底黄字“翰林第”三个大字的牌匾高高悬挂在大梁上。   穿越渼陂,犹如走进历史。“翰林第”原来是“梁氏宗祠”。“梁氏宗祠”是渼陂村的总祠。开基不久后即构建,元末毁于兵祸。1519年重建,以后又多次扩建重修,留下了一栋雕梁画栋、飞檐翘角的宏大宗祠。四个黑底黄字的“梁氏宗祠”横匾悬挂于大门正中,夺人双目,据说这是中国乡村建筑文化的典范和精华。慢慢欣赏,就像走进了白底黑字的历史。   渼陂一词原为陕西户县古湖泊名,南宋初年,北方饱受兵乱,户县人梁仕阶带领族中子孙迁徙至江西,因怀念故乡,故以渼陂为村名,逐渐发展成为今天的庐陵文化第一村。渼陂古村里有一条小河叫渼水,而陂就是河岸的意思,也就是说在渼水岸边的一个洲头。这就是地名渼陂的由来。   留住一个村落,就留住了一个地方的文化。古村群渼陂共有583栋民居,明清的就有367栋,历经风雨沧桑,却仍保留着众多精美细致的木雕、屏雕、石雕、砖雕、灰塑、描金、彩绘、墨绘等,鹅卵石道路,青石板街巷,基本都是保持了明清的格局。 书院、儒商、历史遗迹、建筑艺术、红色文化……构成了现在的“庐陵文化第一村”渼陂。   祠堂门口两侧默立两尊张牙裂眦的石狮,可是为守护千年苦苦寻觅的一帘幽梦?两旁各有一侧门,门前两根大石柱支撑起一个气宇轩昂、金碧辉煌的屋檐,展开的两扇檐翼如凤凰展翅。庐陵曾经的辉煌让无数人仰望。据权威史料记载???在庐陵先后产生进士3000余名,就一个古代府州而言,大概能称全国之最。   走两步,哪怕走一步,只要你心细眼尖,楹联、家训、格言,低头不见抬头见。走进总祠,映入眼帘的是一根根褐红色的石柱,共有37根。每根石柱上均镌刻一幅对联,都出自古时村里的能人学子。令人惊异的是所有对联的上下联开头都是同一的“嵌头字”——“永”和“慕”。原来这里就是大名鼎鼎的“永慕堂”,是古时的议事堂。据说这名称是因为祠内柱子上37对“嵌头字”对联都以“永”和“慕”开头而得名的。   相传当地过年时,村里族长为考考谁的才学高,令每家推一人来写对联,优胜者的对联雕刻在石柱上,好生风光。故当地文风鼎盛,代代延续。比如,从其中的一副“永建乃家念先人聚族于斯食德服畴千百年咸懔高曾矩矱,慕非在外愿后嗣顺亲有道乐絮宜室亿万载恒庇葛藠本根”的对联中不难体会,当地的人无不希望子孙承先辈之遗风,享邻舍之和谐。   走出翰林第,转来转去,却又看到了另一所祠堂——“轩公祠”。虽然规模远不如翰林第,但自有一番尊严。祠堂外面是高大的“古槐第”牌坊,与之成直角的轩公祠影墙上写着“多留余地”四个遒劲有力的字体,门庭前是一片荒草萋萋的空旷之地,你会想书写“多留余地”的人一定是一位历经沧桑的哲人,恍惚中一位银须飘飘的长者,穿过千年的时间隧道,从岁月烟云中缓缓走来,你的目光似乎与他睿智的目光轻轻一碰,神领神会:其中哲理耐人寻味,有“余出方寸地,留给子孙耕”的内涵,不仅指建房,也指“退一步海阔天空,让三分风平浪静”的为人处世的哲理。真是一语双关,精警动人。   置身于渼陂,我才发现自己知识的浅薄。我无法言语表达这自豪又遗憾的表情,只觉品味渼陂需要一定的修养与勇气。   大地走“红”的“将军村”   祠堂、牌坊是“古色”风景,但印迹在这“古色”风景上的“红色”记忆,一样让人怦然心动。红色,这是渼陂的另一个关键词,渼陂古村可圈可点的红色记忆太多。   行走在渼陂,毛主席故居不可不去。毛主席故居是一个叫“名教乐地”的书斋。当年战争环境异常恶劣,毛主席选择一个书斋住下,他嗜书如命可见一斑!其实主席选中这个地方作为他的旧居,真正的原因是里面有一个耐人寻味的书斋,整个建筑构造像一张古床,上面那些“贴花”是其它古村很难得一见的,均由竹片一片一片粘上去的,保存到现在都完好无损,当时主席就在这跟老百姓交流,真正值得我们回味的是墙上的这副对联:“万里风云三尺剑,一庭花草半床书”。毛主席最喜欢这副对联,它也恰恰反映了主席的革命生涯。毛泽东在渼陂住了大半年,他在那里起居、办公、起草了许多重要的文件,床上真的就堆满书籍。期间还召开了具有历史意义的“二·七”会议。解放后,毛主席对这幅对联特有感情,重

文档评论(0)

3471161553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