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庄子·人间世》“无用之用”文学创作心态.docVIP

《庄子·人间世》“无用之用”文学创作心态.doc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庄子·人间世》“无用之用”文学创作心态

《庄子·人间世》“无用之用”文学创作心态   摘 要:战国时期道家思想集大成者庄子,其思想两千多年来对汉民族的文化心理结构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特别是他的哲学和美学思想,愈加为今人所重视。他在《人间世》里提出的“无用之用”同样在文艺创作的层面上给了我们诸多启示。在当今这个读图时代,创作者应秉持“无用”的审美心态进行有价值和意义的文学创作,使人类在快餐文化时代依然能够“诗意的栖居”。   关键词:庄子 《人间世》 无用 创作心态   中图分类号:I20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6097(2013)04-0084-02   作者简介:李慧(1990―),女,甘肃甘谷人,西北师范大学文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   战国时期道家思想集大成者庄子,其思想两千多年来对汉民族的文化心理结构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特别是他的哲学和美学思想,愈加为今人所重视,诸如美与丑、虚与实、巧与拙、一与多、有用与无用、意与言、有我与无我等。庄子的思想博大精深,其“无用之用”的思想体现在《庄子》的诸多篇目中。笔者从《人间世》出发,探讨其“无用之用”论对文学创作心态的影响及启发。   一、庄子及其《人间世》中的“无用之用”论   庄子为老子哲学思想的继承者和发展者、先秦庄子学派的创始人。曾作过漆园吏,生活贫穷困顿,却鄙弃荣华富贵、权势名利,力图在乱世保持独立的人格,追求逍遥无为的精神自由。   他在《庄子?内篇?人间世》中,明确提出了“无用之用”这一思想:   “山木自寇也,膏火自煎也。桂可食,故伐之;漆可用,故割之。人皆知有用之用,而莫知无用之用也。”[1] (P.142 )(《庄子?内篇?人间世第四》)   二、文学创作的审美心态――“无用”   老、庄,尤其是庄子的艺术精神,是要成就艺术的人生。他追求像天地万物般自然祥和、宁静自足、丰富精彩、巧妙愉快的意境,希望人的精神得到自由解放,庄子在对人生乃至宇宙的反思和深刻体悟之后提出了“无用之用”的思想。其“无用之用”论虽然是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下针对当时的人与物提出来的,但两千多年后,在我们看来,他所诠释的“无用之用”的思想,给我们启发了一种非功利又合功利,无目的又合目的的艺术创作境界。   (一)庄子“无用之用”论对文学创作心态的启示   从文学创作来看,创作主体的审美构思是创作的关键。要想创作出一部有价值的作品,创作时的审美心态至为重要。关于审美创作时的良好心态问题,我国古代不少文论家早就有所发现和论述。陆机在《文赋》中论及审美构思时指出:“其始也,皆收视反听,耽思傍讯。”他认为在审美构思时,作者应澄心静怀、深思熟虑,使形象思维处于高度活跃状态,从而达到“精骛八极,心游万仞”的审美构思境界;刘勰在《文心雕龙?神思》篇中也指出:“故寂然凝虑,思接千载”“是以陶钧文思,贵在虚静,疏瀹五藏,澡雪精神”。刘氏同样认为审美构思时创作主体应虚心净怀,排除杂念,集中精神,充分发挥其能动性。   这里所强调的审美创作时的良好心态,在庄子之处便是“无用之用”中“无用”的心态。所谓“无用”,即超脱世俗功利的、虚心净怀的一种心理状态。从心理角度透析是指“一种不受主客观因素干扰、澄心静怀的心理状态,是审美注意必不可少的心理基础”[2]。   《庄子?内篇?人间世》:“回曰:‘敢问心斋。’仲尼曰:‘若一志,无听之以耳而听之以心,无听之以心而听之以气!听止于耳,心止于符。气也者,虚而待物者也。唯道集虚。虚者,心斋也。’”[1] (P.117 )   以上文字是颜回与孔子之间进行的对话。对话中孔子所谓“虚者”“心斋”都与“无用”相通。“斋”就是齐一的意思,就是虔敬而专一。只有心志专一,用心体会,才能空明照物而通达大道。道家极力主张以“虚静其心”“心斋”“坐忘”等远离现实功利的方式来达到他们所追求的“燕处超然”和“逍遥游”的境界。南宋朱熹认为举世学者难以创作出好诗,“只是心里闹不虚静之故”“心里闹如何见得”(《朱子文集大全类编?清邃阁论诗》)。“心里闹”,意指功利之心,而“虚静”就是心灵的空明和心怀的宁静,也即创作主体进行审美构思时必须保持的一种不急功近利、宁静淡泊的“无用”的审美心理状态。   (二)“无用”审美心态对文学创作的益处   保持审美的“无用”心态对文学创作是极其重要的。   首先,近代学者王国维曾在其著作《文学小言》中论及“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不可不历的三种阶段,把这段话理解为艺术构思所经历的三个阶段,即专注、探求和飞跃。审美构思过程只有经历第一、第二阶段量的积累,才能达到第三阶段质的飞跃。而要做到专注,创作主体保持“无用”心态是必不可少的。古语曰:“意静神王,佳句纵横。”(释皎然《诗式?取境》)说的也正是这个道理。   其次,作品的成败与得失或可显

文档评论(0)

317960162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